档案里的邕江大桥:一座承载着南宁人梦想的跨江大桥
档案里的邕江大桥:一座承载着南宁人梦想的跨江大桥
邕江大桥是南宁市修建的首座跨邕江公路大桥,又称“邕江一桥”。它以广西跨大江河公路大桥始创的意义载入了史册,同时以其桥址选定毛泽东主席在南宁冬泳邕江时下水处而成为一座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桥梁。1964年9月28日,邕江大桥盛大落成典礼隆重举行,标志着南宁结束了没有跨越邕江公路大桥的历史。如今,这座横亘在南宁母亲河之上的大桥,将迎来她的60岁生日。
如今的邕江大桥 摄影:南宁日报社 宋延康
1958年3月,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彼时,首府南宁的邕江上依然没有一座可以通行的公路桥梁。在邕江大桥修建之前,邕江两岸只能依靠船只往返,耗时费力。更便捷地往返邕江两岸,成为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1959年,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同时为连接吴圩机场与友谊关边防公路,方便群众往返邕江两岸,国家决定兴建邕江大桥。同年,邕江大桥设计工作队伍组建,具体由广西交通厅主持设计,柳州铁路局、上海同济大学等单位协作完成。年底,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建设邕江大桥。
1960年1月6日,南宁市各界人民及负责修建大桥的自治区交通厅桥梁工程队职工共两千多人在邕江南岸河畔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副主席覃应机同志剪彩,中共南宁市委第一书记陈枫,市委书记、副市长阮洪川,副市长梁正参加了典礼。邕江大桥开工建设。
关于邕江大桥设计方案,1960年1月7日《南宁日报》头版报道的《千年理想即将实现两岸春光一桥交融 邕江大桥昨日破土动工》中记载:“邕江公路大桥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式桥梁,规模宏伟,大桥位置在我市未来南、北新旧市区交通的咽喉处,北起当阳路六角亭边,南至河南码头;桥宽为二十四米,其中车行道为十八米,能一次平排驶过六辆大卡车,两侧各设宽为三米的人行道;大桥略高于现在的邕江铁路大桥,桥下可通过一千吨轮船。大桥的形式是采用上承式的等跨薄壁箱形钢筋混凝土悬臂桥梁结构,这种形式既可以减少钢材,又美观;大桥长度为三百六十六米,桥身共分七孔,另有南岸引道跨路桥及通人孔;大桥的纵横坡度不但便利机动车行驶,并便利非机动车行驶。”
1960年1月7日《南宁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邕江大桥破土动工的消息。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副主席覃应机参加了剪彩仪式。(南宁市国家档案馆藏)
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及南宁地委十分关注关心大桥的建设,开工后的次月,成立了中共邕江大桥修建工地委员会,任命时任南宁市委书记、副市长阮洪川同志为中共邕江大桥修建工地委员会书记,这为大桥工程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大桥工程的领导。
在自治区内外各个方面和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建桥职工们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足冲天干劲,在技术力量薄弱、施工设备简陋及三材六料(三材:钢材、木材、水泥;六料:砖、瓦、灰、砂、石、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施工队伍实行三班倒,昼夜不停地紧张作业,只为早日圆了南宁人的“大桥梦”。
然而,大桥施工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例如在4号墩下游沉井时,由于抓泥不均,水下沙岛松软受压而发生倾斜,表面高低差达1.3公尺(1公尺=1米),位移18.3公分,所幸建设工作队及时抢修才得以把正,最终此患对大桥工程质量无影响。与此同时,大桥工程虽然进展较快,但据1960年南宁水文站预报,邕江的汛期将在5月中旬提前到来。1960年4月2日《南宁日报》刊发社论《定要赛过洪水 定能赛过洪水》中指出:“在洪水到来之前,把六个桥墩抢建到洪水面上。这样才能保证桥墩不被洪水淹没,才能保证顺利地不断施工。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则不仅是大桥不能按时建成,而且桥墩所有的工程也将全功尽弃。”为此,全体建桥工作队员们在大桥建设党组织的领导下,“大家一条心,走一个步伐,采用全面规划,重点突击,集中优势力量,大打歼灭战”,最终在汛期来临前胜利完成了六个桥墩全部抢建出水面的艰巨任务,工程进度得以迅速推进。
1960年4月2日《南宁日报》第2版报道《英雄立壮志 定与洪水比高低》。(南宁市国家档案馆藏)
后来,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加上我国遭遇严重的国民经济困难,工程于1960年10月停建。在广西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后,1963年3月大桥重新复工,并于1964年7月15日正式建成通车,9月28日在邕江大桥桥头广场举行了有全市各界人民三千多人参加的盛大落成典礼。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副主席覃应机,自治区副主席李任仁、莫乃羣、卢绍武、钟枫,广西军区副司令员郑贵卿少将,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陆秀轩,中共南宁市委书记陈枫,中共南宁市委副书记、市长阎光彩,副市长朱琏、阮洪川、黄梦醒、陈培元,以及自治区市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负责人;应邀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活动的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北自治区党政代表团,越南民主共和国驻南宁总领事馆领事黎光仁和领事馆工作人员参加了典礼仪式。覃应机同志在热烈的掌声中为邕江大桥落成剪彩。
1964年9月29日《南宁晚报》第2版报道《邕江大桥昨天举行盛大落成典礼 覃应机同志为大桥落成剪彩》。(南宁市国家档案馆藏)
建成后的邕江大桥主桥型为悬臂式钢筋混凝土箱薄壁结构,跨江主桥长394.6米,桥面总宽24米,全桥7个孔,中间5个孔跨度各长55米,其跨度在当时居全国同类桥梁之首,项目总投资约1300万元。她连接着南宁江北、江南两个片区,改变了城市原有格局,搭起了城市向南发展、建设大南宁的框架。随后,一批大中型国有企业先后到江南城区落户,使江南城区逐渐发展成为南宁市的工业中心。大桥还贯通了南宁中心城区至吴圩机场的公路,向南连接祖国南疆和北部湾出海通道,对促进南宁市建设发展、巩固边防、稳定边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邕江大桥的建成,结束了邕江南宁市区段仅依靠轮渡过江的历史,是一个时代标志性的成就,对南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今,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风雨雨,邕江大桥依然屹立在邕江之上,她既承载着新世纪的车水马龙,也为南宁社会经济发展继续默默地奉献。
本文原文来自南宁市国家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