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大理市的生态宝藏
洱海:大理市的生态宝藏
洱海,这颗滇西高原上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苍山脚下,以其清澈的湖水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作为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洱海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标志,更是一座生态与文化的双重宝库。
生态保护的大理实践
近年来,大理州在洱海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23年洱海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100%,整体水质保持优良水平。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大理州持续推动生态保护工程的结果。
洱海生态廊道修复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实施生态修复绩效面积近25公顷,包括陆地及水生植物修复、环保清淤、边坡修复等多项工程。目前主体工程建设已经完成,预计8月底具备项目初步验收条件。该项目清除了洱海湖滨带常年沉积的腐殖质等沉积物,有效削减了湖内污染负荷,提升了洱海湖滨带生态环境质量和近岸湖泊水质。
云南省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将洱海流域划分为6个保护修复单元,部署了环湖生态绿廊修复提升工程、湖泊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6大类重点工程,共布局28个子项目,自2023年2月起正式启动,预计通过3年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完成保护修复面积42859.58公顷。目前,已有5个子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截至2024年6月底,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3.8万公顷,包括矿山、湿地、林地、水生植被、退化草地修复等。
多彩的生态系统
洱海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洱海流域内已知的维管束植物有278科1346属,其中蕨类植物31科60属、裸子植物5科9属、被子植物242科1277属。这些植物中包括了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如苍山冷杉、云南山茶和龙女花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洱海也是许多动物的栖息地。鱼类是洱海水生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土著鱼种如大理裂腹鱼、洱海鲤和春鲤等。此外,洱海记录到的水鸟种类达75种,占云南水鸟总数的43.7%,其中包括许多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哺乳动物方面,洱海周边地区有6目16科45属62种,包括一些特有物种如云豹和云猫。
文化的摇篮
洱海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化的摇篮。这里是白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独特的白族文化。白族扎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洱海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成为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具有重要文化象征意义。
白族扎染是大理最具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扎染通常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如蓝草、红花、栀子等,通过“扎”和“染”两个主要环节赋予作品柔和的色彩和独特的质感。由于手工制作的不可复制性,每一件扎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白族人民将这一技艺与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相结合,用双手创造出蓝白相间的布匹。独具特色的扎染图案和风格,是白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象征着苍山洱海的宁静与深远,以此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理喜洲的周城,素有“民族扎染之乡”之称,蓝白两色在这里随处可见。春日午后,走进阳光洒满院落的白族民居,就可看到院子里的人们在此体验手工扎染,大家围坐在一起,边聊天边扎花,轻松愉快。院子里的摆满了染缸,周围晾晒着各式扎染成品。洱海波纹的方块随风飘动,与大理的蓝天白云融为一体,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屋内的扎染的工具和扎染成品整齐的成列摆放着,不少游客在此拍照打卡。
院子的主人段树坤正经营着这家名叫“璞真”的扎染博物馆,同时他也是白族扎染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不仅让这一技艺可见度、认知度得到提升,也激发了段树坤更加深入地保护与推广的热情。
2008年,段树坤和妻子段银开(白族扎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一起收购了大理周城民族扎染厂的老厂房,并将其改造成了具有典型白族民居风格的扎染坊和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布局,还通过收集大量的扎染藏品,成为了全中国第一个以扎染为主题的博物馆。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白族扎染的历史与工艺,段树坤夫妇将这个博物馆设置为公益性机构,免费向游客开放。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参观门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一珍贵的传统技艺,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白族的扎染文化。正如段树坤所说:“我们博物馆通过以以免费开发的方式来吸引更多游客,让更多的游客能够了解和学习到扎染的历史和流程,使得扎染文化更好的传播出去。”
周城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掌握着扎染技艺,村中随处可见晾晒的扎染布,所以在周城老一辈都有“女扎花,男染色”说法,扎花是扎染过程工序中最核心的部分。由于年轻一代逐渐离开农村,扎染某些扎花的手法的技艺较为复杂其核心技术面临着断层和老龄化的现象,为了守护部分已经失传的传统扎花手法,从2012年开始,段树坤夫妇就推出了免费教学培训班以每年两期,每期40人的形式展开。
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扎染的创新发展成为了必然之路。从重建家族扎染坊到如今博物馆的成立,如今每年已经接待中外游客近20万,大量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给段树坤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将扎染的形式不只是局限于传统的服饰和家居用品,更走向了时尚设计、文化创意产品等新的领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宣传和销售。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还深受年轻人的青睐。
近年来,随着“扎染热”风潮的到来,大理喜洲周城村扎染逐渐走上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以璞真扎染博物馆为例村中设立了多个扎染作坊和体验中心,据初步统计已经超过200家。许多游客纷至沓来,乡村振兴也找到了新的增长点。据了解从2015年开始周城接待游客的人数逐年增加,到了周末和节假日,接待量更为可观。
在激发村子活力的同时,“扎染热”风潮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58岁的王阿姨是周城村人,王阿姨开心的说:“因为近几年扎染的发展,对扎染工人的需求也随之多了起来,让我们能够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据介绍,周城扎染的发展使得“扎染+旅拍”“扎染+咖啡”“扎染+研学”等模式应运而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村民们提供了很多创业和就业的机会。
洱海的未来
洱海的保护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场文化的传承。通过持续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洱海这颗高原明珠将继续闪耀,为大理州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洱海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