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坑村: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
仙坑村: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
在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有一个名叫仙坑村的客家古村落,它曾是省定贫困村,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这个有着400年历史的古村落,不仅保存着完好的客家古建筑,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古村新生:从贫困村到旅游胜地
仙坑村位于东源县康禾镇,四面环山,环境优美。村内保存有20多幢古民居、7.5公里古街道街巷、2座古墓和3个古井,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四角楼和八角楼这两座客家特色建筑。
八角楼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占地3575平方米,由仙坑叶氏先祖叶本菘耗时16年建成。这座建筑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在广东地区现存建筑中颇为罕见。2012年,八角楼被列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几年前的仙坑村还是一个贫困村。村里的古建筑年久失修,许多地方存在渗漏和开裂问题,部分建筑甚至面临坍塌的风险。村民收入微薄,村容村貌也较为脏乱。
转机出现在2019年。在深圳市盐田区的对口帮扶下,仙坑村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万科集团出资对古村落进行全面系统的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微改造”的方式,对包括八角楼、四角楼、登云书院在内的客家特色村落进行硬件打造。如今的四角楼和八角楼不仅得到了妥善保护,更成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
产业振兴:研学旅游带动村民增收
在保护好古建筑的基础上,仙坑村开始探索产业发展之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础,村里大力发展研学旅游。
“我们在已有的古建筑为主体的基础之上,整合乡村闲置农田,开发成学生农趣体验基地,进一步增加学生在乡村的体验感。”仙坑村党支部书记叶永权说。近年来,仙坑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础,以中小学生乡村调研和体验农村生活为切入点,做起了研学旅游这篇大文章。
为了解决游客农耕体验及食宿问题,仙坑村鼓励村民将闲置房屋改造成“研学餐厅”和“万家旅舍”,由村集体与文旅公司对接,承办各类学生研学活动,并根据学生团体性质、规模合理分配至研学接待名单的农户家中,农户通过负责安排游客住宿、餐饮与农事体验等服务项目获得研学分红。
“通过接待学生食宿,家里每年可增加1万多元的纯收入”。村民叶添福是最早一批参与研学接待和“万家旅舍”项目的农户之一,如今火热的研学活动让他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据了解,截至目前,仙坑村有60户家庭能提供餐饮、农事体验服务,其中19户具备住宿条件,可提供200个床位。
除了“万家旅舍”项目,仙坑村还积极抓好文旅项目招商,通过引进深圳企业,投资建设了集乡野观光、农事体验、温泉体验等于一体的高端民宿——天田坝民宿。2021年7月正式营业后,民宿好评如潮。2023年,在广东首届《向往的民宿》评选中,天田坝民宿以其良好的游玩体验受到广大游客的认可,成功入选名单。
“今年上半年,我们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为农户发放分红超过60万元,研学分红也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过6万元。”叶永权表示,接下来,该村将持续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潜力,培育更多乡村民宿场景,推动民宿产业与康养、文旅等融合发展,让“民宿经济”助力仙坑高质量发展。
文化传承:让客家文化焕发新生
在仙坑村,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村里的古建筑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四角楼和八角楼不仅是省级文保单位,更是游客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登云书院的复建,延续了仙坑村的教育文脉。
“对比去过的其它岭南文化城市,河源这裏客家文化浓厚,我在八角楼学习了他们的《客家公约》,裏面提到『尊祖敬孝 明理修身』等文化,我覺得都是值得我們世世代代學習的。”《歐洲僑報》副總編姚軼華說。
为了更好地传承客家文化,仙坑村还开发了系列研学课程,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客家文化,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未来展望:打造生态康养胜地
如今的仙坑村,已经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据统计,2023年,仙坑村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显著提升。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开始陆续回村创业。
当前,康禾镇作为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镇培育对象,正积极抢抓机遇。康禾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聚焦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要求,大力提升圩镇人居环境品质,打造极具农文旅特色的“生态康养胜地、全域旅游名镇”。
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仙坑村的蜕变是广东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仙坑村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乡村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