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行动》遭遇排片危机,博纳强硬手段引发业内热议
《蛟龙行动》遭遇排片危机,博纳强硬手段引发业内热议
2025年春节档,一部投资高达10亿元的电影《蛟龙行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排片危机。这部由林超贤执导、黄轩主演的军事动作片,在预售阶段就显露出颓势,仅收获2000多万元的预售票房,远低于其他竞争对手。更令人担忧的是,影片的排片占比仅为6.7%,在黄金场次的占比更低至4.2%,这样的排片比例几乎断绝了影片逆袭的可能。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投资方博纳影业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据业内人士透露,博纳向各大影院发出最后通牒:要求8个厅以上的影院每天至少放映4场《蛟龙行动》,4个厅的影院至少放映1场,且这一规定将持续到电影密钥有效期结束(即7月29日)。如果影院不配合,博纳将停止暑期档合作,并威胁将影响后续影片如沈腾主演的《龙餐馆》的上映权。
这一举动在业内引发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博纳是在为优质内容争取生存空间,因为《蛟龙行动》的口碑实际上相当不错。许多观众在看过点映后表示,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军事动作大片,林超贤导演的风格得到充分发挥,大场面一个接一个,全程紧张刺激。更有观众称赞其为“国内军事电影的天花板”,甚至看好其超越前作《红海行动》。
然而,也有不少声音质疑博纳的做法过于强硬,有悖于市场规律。有影院经理表示,排片决策更多取决于春节档的收益预期,而当前电影市场本就低迷,许多影院都在艰难求生,博纳的威胁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影院的经营状况。
这一事件折射出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一方面,优质内容得不到应有的市场回报,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又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蛟龙行动》的遭遇不禁让人思考:如果这样一部投资巨大、制作精良的电影都无法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那么未来谁还敢投资重工业电影?谁还愿意拍摄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军事题材作品?
从长远来看,这不仅关乎一部电影的成败,更关系到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反思:如何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机制?如何平衡内容创作与商业利益?如何让优质内容获得应有的市场回报?
对于《蛟龙行动》而言,或许还有最后一丝希望。正如其前作《红海行动》一样,口碑的力量最终可能会扭转乾坤。但无论如何,这一事件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电影产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制作,更需要一个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