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烩面里的河南味道:从街头小吃到非遗瑰宝
一碗烩面里的河南味道:从街头小吃到非遗瑰宝
“早起胡辣汤,中午烩面,晚上大鲤鱼。”这句话成了河南人招待外地朋友的秘而不宣的口诀,让外地朋友享受下河南的待客之道,感受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河南最具代表性的面食,烩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承载着河南人的文化记忆。
从一碗面到非遗瑰宝
郑州烩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郑州的“老乡亲”“西兰轩”“顺和楼”三家饭店合并,形成了“陕西合记牛羊肉烩面馆”,俗称“合记烩面馆”。正宗的河南烩面需要用新鲜的羊大骨和羊肉熬制高汤,搭配优质小麦面粉制成的面条,再加上香菜和羊肉片或牛肉片,味道鲜美,令人难忘。
河南烩面首次在全国声名鹊起,得益于乔赢的商业策略。他借鉴麦当劳的管理模式,在郑州开设了“红高粱烩面馆”,并迅速扩展到北京等地。尽管后来因管理问题而衰落,但河南烩面的知名度和地位已经确立。如今,郑州的合记、萧记、丁记等品牌以其羊骨鲜汤风格,成为河南烩面的代表。
精湛工艺铸就独特风味
烩面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需要选用上等羊骨和羊肉,经过五个小时以上的慢火熬制,熬出乳白色的浓汤。面条的制作更是关键,需要选用优质高筋面粉,加入适量盐,反复揉面、饧面,最后一次饧面还要加入油,使面团更加柔软有韧性。
面条入锅前,需要进行扯面,这一步最能体现师傅的手艺。只见拉面师傅双手一拉、一摔、一扯、一撕,面团在手中如丝绸般舒展,最终变成宽窄均匀的面条。面条下锅后,还需加入海带丝、豆腐丝、粉条、鹌鹑蛋等配料,最后撒上香菜,一碗热气腾腾的烩面就完成了。
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
2021年7月,郑州烩面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标志着烩面从一道普通面食,正式跻身文化瑰宝。作为非遗美食,烩面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承载着河南人的乡愁和文化记忆。
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一些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之路。比如丁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生产线,采用无菌包装技术,成功开发出预包装烩面。这种创新不仅保留了传统风味,还让烩面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美食背后的家乡味道
在河南,烩面不仅是餐桌上的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对于在外打拼的河南人来说,一碗热乎乎的烩面,能瞬间唤醒儿时的记忆,慰藉思乡之情。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吃一碗烩面,那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除了烩面,河南还有许多非遗美食,如逍遥胡辣汤、开封灌汤包、洛阳水席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河南的饮食文化。这些美食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凝结着河南人的智慧和情感,是河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结语
从1967年的一家小店,到如今的非遗瑰宝,郑州烩面见证了河南饮食文化的变迁。它不仅是一碗面,更是一份乡愁,一种文化传承。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这碗充满温度的烩面,将继续温暖着每一个河南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