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门里的中轴线:一场跨越700年的文化之旅
新国门里的中轴线:一场跨越700年的文化之旅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作为这条贯穿北京老城的“脊梁”,中轴线不仅见证了中国都城规划的智慧,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今,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一场名为“北京中轴线——璀璨文脉 辉煌中轴”的展览,正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展示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场展览位于大兴机场航站楼五层,由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为期一年,每天8:00至20:00对外开放。展览通过数字化巡回展览形式,以“中轴剪影、中轴精粹、中轴全览”三部分内容,在“新国门”为观众奉上了一场可观、可感、可体验的中轴文化“大餐”。
走进展区,一条虚拟的轴线带领观众“穿越”回古代北京城。左侧的“刘秉忠与元大都”单元,讲述了北京中轴线规划的诞生,以及北京中轴线“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对称布局”的体现;右侧的“古代都城营造”单元,则对比了元大都、明北京城与唐长安城、隋唐洛阳城等古代都城的布局,展现了中轴之美在各个朝代之间的传承。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包括故宫、天安门广场、正阳门等。它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今天这条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线”,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称,“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价值,在于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周礼·考工记·匠人》将传统都城的理想范式总结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如果说中轴线的“设计”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周礼》,那么700多年前的元代,将这张“图纸”营建成为大都。
“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文本团队负责人吕舟介绍,北京中轴线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涵盖古代皇家宫苑建筑(景山、故宫、端门)、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古代城市管理设施(钟鼓楼、正阳门、永定门)、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居中道路遗存(万宁桥、中轴线南端道路遗存)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
其中,“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包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北京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中轴线整体性的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吕舟说,“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遗产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都城规划思想在20世纪的延续,展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阐释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场所,与祭祀祖先的太庙对应,选址在中轴线东侧;人民大会堂作为决定国家重大事务和国家礼仪活动的场所,与古代象征国家的社稷坛相对应,选址于中轴线西侧,又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均衡对称。
“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作为体现中华文明精神延续性的物质载体,它在规划上尊重和延续了北京中轴线的规划思想,体现了‘中’‘和’的哲学思想,尊重了《考工记》‘左祖右社’的布局理念。”吕舟说。
700岁的万宁桥仍在通行,规格最高的正阳桥重见天日。万宁桥位于积水潭(今什刹海)的东岸,南北跨越于玉河水道之上,不远处就是游客云集的后海。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室主任昌硕介绍,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其位置及承担的交通功能,历经7个世纪始终未变,至今仍在为社会交通服务。
段文志是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的基层工作者,在2020-2023年组织完成了万宁桥的保护修缮工作。“我们修缮方案编制团队到文物管理部门、北京市档案馆等地,查阅了超过40万字的资料,希望将桥梁完整的历史信息展现出来。”段文志说,“后来,我去参观一个‘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里边详细介绍了万宁桥,我的孩子自豪地向周围观众介绍,这是他爸爸参与修缮的桥梁!”
正阳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由城楼与箭楼两座高大建筑构成,是来京游客的必打卡点之一。这个夏天,正阳门前游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前门步行街北端,一处考古工地笼罩着神秘面纱——正阳桥遗址仍在发掘中。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介绍,作为明清北京内城正南门,正阳门是北京老城中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的城门建筑;相应地,正阳桥也是北京中轴线上单体最大的一座桥梁。民国年间,为适应城市交通发展,对正阳桥进行了改造;20世纪70年代,护城河加盖,道路改造,正阳桥被埋入地下。
2021年和2022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正阳桥遗址开展了两个阶段的考古工作。记者在现场看到,出土的一具镇水兽神似虎,身披鳞甲,局部有祥云纹。其身长3米,如此大的体量也与正阳桥的规制相呼应。
正阳桥是在北京中轴线申遗冲刺阶段通过主动考古发现的,考古在本次申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中轴线南段道路,是明清两代国家礼仪活动的必经之路。考古发现的遗址证明,这条居中道路的轴线从古至今没有变过,以物质实证见证了北京中轴线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
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工作人员曲宏的眼中,北京中轴线上还有很多“活的文物”——古树名木,“在中轴线范围内8700多株古树名木中,大约有6600株集中生长在不到6平方公里区域的故宫、景山、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这6处遗产点中”。很多大树上挂着带有二维码、或红或绿的树牌:红牌,是300年以上的古树;绿牌则是100年到300年之间。
曲宏如数家珍:故宫有横跨中轴线的“人字柏”“连理柏”自然奇景,社稷坛有7株超千岁的辽柏,天坛有多达3000多株的古柏群,还有见证明初太庙兴建的“朱棣手植柏”……“正是这些沧桑的古树,才使后人能够亲身感受到‘仪树’的端庄威严、‘海树’的广袤无垠,重新认识中国人心中的‘天人合一’。”
在展览中,观众还可以欣赏到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从钟鼓楼到永定门,每一处景观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从北延长线上的鸟巢到南延长线上的大兴机场,每一幅画面都洋溢着发展活力。
大兴机场作为中轴线南延长线的重要节点,不仅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单体机场航站楼,更是一座展现中国基建实力的标志性建筑。从天安门出发,中轴线向南46公里,便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高空俯瞰,这座世界最大单体航站楼,宛如金色凤凰,傲立天地、展翅欲飞,被誉为中国“新国门”。
大兴机场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多个“第一”,实现了中国基建史上多个高难度的“突破”。它是全球首座高铁地下穿行的机场航站楼、全球首座双层出发双层到达的航站楼、世界最大单体机场航站楼;开发应用103项新专利、新技术,65项新工艺、新工法;国产化率达到98%以上,工程验收一次合格率100%,13项关键建设指标全部达到世界一流……与此同时,机场整个航站楼一共使用了12800块玻璃,其中穹顶使用玻璃8000多块,这一设计让楼内60%的区域实现天然采光,由此,大兴机场航站楼比同等规模的机场航站楼能耗降低20%,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北京由此进入航空“双枢纽”时代。从大兴机场飞全球,首都“新国门”正加速拥抱世界,给全球旅客带来更多期待与想象。
大兴机场在设计和运营中充分体现了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航站楼采用中心放射性布局,从航站楼中心点到最远端登机口的距离只有600米左右,旅客步行最多只需8分钟。机场创新性地实现了100%无纸化登机和100%面相登机,配备了400余台自助值机和自助托运设备,自助覆盖率达89%。智能旅客安检系统实现了旅客与行李信息的准确绑定,3秒内可以准确查询某个旅客的过检信息。
大兴机场还是全国第一家提出并实现全流程行李跟踪的机场。旅客可通过机场官方App、微信小程序、航显屏和自助查询机等途径,对进出港行李进行全程追踪。机场运行高效,截至2024年10月20日,大兴机场起飞正常率达89.25%,在全国25家两千万级机场中排名第一。
在中轴线南延长线的规划中,生态建设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南延长线由燕墩城市森林公园、南海子湿地公园、半壁店森林公园、大兴野生动物园等一连串绿地、湿地、园林、城市森林公园组成。南延长线作为生态轴已经形成生态铺底,森林公园、绿地、湿地和林海相互串联的景观。
2022年12月开工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中央公园,规划面积361公顷,将分三期建设完成。根据规划,公园将先后打造体育场馆、户外营地、餐饮配套等设施,展现新国门生态地标的活力形象。
中轴线南延长线正成为推动北京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里聚集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致力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的研究与应用。亦庄新城、大兴生物医药基地、首都商务新区等高端创新产业集聚区正在崛起,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和人才,提升经济竞争力。
在丰台区,城市更新行动正推动传统商圈向现代产业转型。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已变身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以数字经济和元宇宙为特色,已有150多家中外高精尖企业签约入园,成为首都商务新区建设的重要一环。
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新时代发展的见证。从700年前的元大都规划,到今天的大兴国际机场,这条“线”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创新。正如一位参观者所说:“北京中轴线的故事,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宏大叙事,但同时萦绕着人间烟火。”这条贯穿古今的“脊梁”,将继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