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团队:用科学预测照亮抗疫之路
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团队:用科学预测照亮抗疫之路
2024年12月,全国哨点医院监测数据显示,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流感病毒阳性率高达30.2%,较前一周上升6.2%,而新型冠状病毒的阳性率仅为1.5%。这一数据对比鲜明地显示,当前流感病毒正处于季节性流行期,而新冠病毒的流行水平相对较低。
在新冠疫情持续近三年后,人们迫切想要知道:这场全球大流行何时才能画上句号?虽然目前还没有权威机构给出确切的时间表,但我国科学家们一直在为此不懈努力。其中,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团队研发的全球新冠肺炎预测系统(GPCP)备受关注。
黄建平院士是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他带领的团队在2020年成功开发了全球新冠肺炎预测系统,该系统基于SEIR模型,能够对疫情发展趋势进行中长期预测。自上线以来,该系统已成功预测了30多次疫情变化,准确率高达94%以上。
SEIR模型是流行病学中常用的预测模型,它将人群分为四个状态:易感者(Susceptible)、暴露者(Exposed)、感染者(Infectious)和康复者(Recovered)。通过分析这些状态之间的转换关系,可以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黄建平团队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象数据、人口流动数据等多源信息,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尽管疫苗在一些国家得到推广,但研究团队指出,在研发出更有效的疫苗之前,我们仍应遵守防疫要求,佩戴医用口罩,限制大型聚集活动,以减缓新冠疫情传播速度。未来若是出现了传染性更高的病毒,预测结果也将作出相应调整。
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依然复杂。虽然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建立了较高的群体免疫水平,但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新的变异株不断出现。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多次强调,新冠疫情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国不能掉以轻心。
从国内来看,虽然新冠病毒的流行水平较低,但流感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增加,这提醒我们仍需保持警惕。专家建议,公众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同时,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应及时接种相关疫苗,包括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
面对这场持续已久的疫情,人们难免感到疲惫和焦虑。但正如黄建平院士所说:“科学研究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战胜疫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人类终将战胜新冠疫情,恢复正常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