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勤:中国科学家引领AI新潮流
张亚勤:中国科学家引领AI新潮流
在2025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院士发表了主题演讲,详细阐述了中国科学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卓越贡献。他提到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开发的被广泛引用的基础算法、百度阿波罗开放平台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动以及兰艳艳教授利用AI进行药物筛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科学家的实力,也为全球AI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达沃斯论坛上的中国声音
当地时间1月20日至24日,2025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院士应邀出席这一盛会,并就具身智能、无人驾驶、AI安全、能源以及全球合作等诸多议题发表主旨演讲。
在"Robots on the Move: From Talk to Action"分论坛上,张亚勤院士强调,AIR作为国际化、智能化与产业化的应用研究平台,正积极应对这些挑战。研究院提出的Real2Sim2Real(RSR)新范式,致力于打造元空间和物理世界的闭环,构建原子世界与比特世界的连接桥梁,有望削减智能机器人研发成本,加速其产品化进程。
在人工智能全球发展与合作分论坛上,张亚勤院士表示,虽然人工智能发展的理论基础来自西方国家,但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也有突出贡献。例如,深度学习进程中里程碑式的ResNet架构就是由当时他在北京创立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里的年轻科学家所提出的;百度推出的阿波罗自动驾驶开放平台至今已吸引了全球两百个国家多达十万名开发者参与其中,旗下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更是成绩斐然,为全球自动驾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AIR教授借助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在药物设计方面收获了突破性的成果,成功建立了基因组级别药物筛选的数据库,另有转录调控建模相关成果论文在Nature正刊发表;同时AIR近期研发的AI医院,更是突破性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从疾病诊断到治疗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大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AI发展的五大方向
作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亚勤对AI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深入的思考。他认为,AI大模型作为数字化3.0的重要基石,其发展将决定未来技术的高度。以下是未来AI大模型架构的关键发展方向:
- 多模态智能:结合语言、文字、视频、激光雷达点云、3D结构信息、4D时空信息乃至生物信息,实现多尺度、跨模态的智能感知、决策和生成。
- 自主智能:开发能够自主规划任务、编写代码、调动工具、优化路径的智能体(Agent),实现高度的自我迭代、升级和优化。
- 边缘智能:将大模型部署到边缘设备端,如AI PC、AI手机、AI电视等,实现高效率、低功耗、低成本、低时延的处理和响应。
- 物理(具身)智能:将大模型应用到无人车、机器人、无人机、工厂、交通、通讯、电网、电站和其他物理基础设施,提升其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 生物智能:将大模型应用到人脑、生命体、生物体里,实现大模型与生物体连结的生物智能,并最终实现信息智能、物理智能和生物智能的融合。
无人驾驶的未来展望
张亚勤院士认为,未来五年内,自动驾驶将成为物理(具身)智能领域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有望成为第一个通过"新图灵测试"的具身智能系统。大模型和生成式AI将在提升L4级别自动驾驶系统的泛化能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解决数据、长尾和常识推理等问题。自动驾驶技术将整合多模态传感器数据(如视觉、激光雷达等),采用端到端训练,实现云端大模型与车端实时精确模型的协同工作。
从学术到产业的双重影响力
张亚勤博士是数字视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和企业家,拥有60多项美国专利,发表500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11本专著。他发明的多项图像视频压缩和传输技术被国际标准采用,广泛应用于高清电视、互联网视频、多媒体检索、移动视频、和图像数据库领域。近年来,他致力于移动应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以及智能云计算领域的创新研发,领导了Apollo自动驾驶计划,并担任全球最大技术开放平台Apollo全球理事会理事长。
从微软到百度,再到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张亚勤始终站在AI研究与应用的最前沿。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成功的科技产业领袖,他的观点和贡献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球AI技术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