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总要》中的北宋名将装备:九种长枪与四种斧类兵器
《武经总要》中的北宋名将装备:九种长枪与四种斧类兵器
《武经总要》是北宋仁宗时期由曾公亮和丁度编纂的一部综合性军事著作,全书共40卷,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的军事制度、兵器形制和战术战法。作为中国第一部官修军事百科全书,它不仅反映了北宋军事技术的最高水平,也是研究宋代军事史的重要文献。
步人甲:世界上最重的盔甲
《武经总要》中记载的步人甲,是中国古代最重的盔甲之一。根据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张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总重量达到惊人的29公斤。这种铠甲的防护力极强,可以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进一步提升防护效果,但同时也会增加重量。因此,皇帝亲自下令将步兵铠甲的重量限制在29.8公斤以内。
不同兵种的铠甲重量也有所不同:长枪手的铠甲重量为32-35公斤;弓箭手的铠甲为28-33公斤;弩射手的铠甲则相对较轻,为22-27公斤。虽然这种重装步兵在防御上具有明显优势,但过重的装备也影响了士兵的机动性。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柘皋战役中,身披重甲的宋军步兵就因为负荷过重,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长枪:九种形制各具特色
《武经总要》中记载了九种长枪,分别是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颈枪、锥枪、梭枪、槌枪和大宁笔枪。这些长枪根据使用场景和功能的不同,设计上各有特色。
单、双钩枪:在枪头侧面或四周增加倒钩,既能刺击又能挥舞,适合骑兵使用。《水浒传》中金枪手徐宁所用的钩镰枪,原型就是宋代的单钩枪。
环子枪:枪头形似马颈,两侧有倒钩,枪杆靠枪头处装有铁制圆环,用于固定枪头,防止在马上冲刺时断裂。
素木枪、鸦颈枪、锥枪:多用于步兵,其中锥枪可能是一种尖锐的刺击武器。
梭枪:柄短,是一种投掷性武器,需要与盾牌配合使用。不投掷时也可用于近距离格斗。
槌枪:枪刃部分被改制成圆槌状,类似于狼牙棒,适合砸击。据传岳飞之子岳云就擅长使用这种武器。
斧类兵器:四种形制各显神通
《武经总要》中记载了四种斧类兵器:大斧、蛾眉斧、凤头斧和锉子斧。
大斧:长达3米,斧头宽约60厘米,重达5公斤,需要双手持握。在战场上主要用于砍马劈甲,威力巨大。
蛾眉斧:形制较为轻便,可能用于步兵近战。
凤头斧:用于挖掘地道,进行攻城战。
锉子斧:作为守城兵器,用于砍杀攀登城墙的敌人。
火药武器:军事技术的新突破
北宋时期,火药开始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武经总要》中记载了多种火药武器,如火箭、火炮等。这些火药武器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战争方式,使得远程攻击和火力打击成为可能。特别是在城战中,火药武器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攻城和守城的重要装备。
结语
北宋时期的军事技术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武经总要》中记载的各类兵器,不仅体现了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北宋军队在实战中的需求。虽然北宋时期重文轻武,但其军事技术的发展水平仍然令人瞩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