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战与二战的起点
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战与二战的起点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许,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炮轰东北军北大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也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并非偶然,而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预谋的结果。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国内经济危机严重,军国主义势力抬头,急于通过对外扩张转移国内矛盾。而中国东北地区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成为日本侵略的首要目标。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全面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迅速沦陷。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东北各地的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等抗日武装相继兴起,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抵抗斗争。杨靖宇、赵尚志等抗日英雄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这6年间的局部抗战,为后来的全面抗战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了大批抗日骨干。
九一八事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九一八事变是二战的起点,这一观点已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对中国的侵略,是其对外扩张野心的首次大规模实践,也是其在亚洲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开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卷入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而这一切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九一八事变。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所言:“九一八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它比欧洲的战争早了整整八年。”
最新史料的发现
近日,位于辽宁沈阳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得到了一批来自民间收藏家捐赠的珍贵文物史料。这些文物史料为博物馆深入研究抗日战争史、九一八事变史提供了重要的文史资料和实物佐证。
历史文献收藏家詹洪阁将珍藏多年的1931年9月19日至1931年12月间,记录和见证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武力侵占沈阳城,进而入侵辽宁各地的14份日本出版的《东京日日新闻》报纸、号外,无偿捐赠给“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在1931年9月19日出版的号外中,刊载着标题为《东北大学生打倒日本大演说会》的简短新闻,译文大意为:“19日上午8时,东北大学的学生全部到本校讲堂集合,召开大型演讲集会,谴责、控诉日军侵略,并提出建议当局通电各国,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对中国进行援助”。
在另一份12月24日的《东京日日新闻》上,醒目印着标题为《义勇军东进》的文章,以图文结合记录着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的战斗实况。篇幅很短,却是不甘做亡国奴的中国爱国军民抗战精神的直接体现和见证。
历史文献收藏家詹洪阁表示,记录义勇军的资料比较多,尤其在1931年10月份到12月份,这14件当中有9件记录了当时义勇军进行抗战救亡甚至牺牲的记录和报道。
据了解,此次捐赠的抗战题材文物史料内容直观,主题鲜明,对丰富博物馆馆藏,填补相关文物种类空白起到重要作用。博物馆将妥善保管好这些文物史料,认真研究,挖掘文物的内在价值。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今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不仅是缅怀先烈,更是为了珍惜和平,警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