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家贡品到“人不理”:狗不理包子的百年兴衰史
从皇家贡品到“人不理”:狗不理包子的百年兴衰史
“一笼包子280元,一碟花生米58元”,这样的价格让曾经的“狗不理”变成了如今的“人不理”。这家有着16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口碑跌至冰点,门店从300多家锐减至50多家,甚至被列入商务部整改名单,随时可能被摘牌。从皇家贡品到“人不理”,狗不理包子的百年兴衰史令人唏嘘。
从贫苦学徒到“狗不理”创始人
1831年,高贵友出生在天津武清一个贫苦人家。14岁时,他进入天津一家包子铺做学徒,凭借过人的天赋和刻苦钻研,很快就掌握了包子制作的精髓。他的师傅十分赏识这个聪明勤奋的徒弟,还为他取了个吉祥的小名——“狗子”。
1854年,23岁的高贵友在南运河边开了一家只卖包子的小铺子,取名“德聚号”。他制作的包子皮薄如纸,松软爽口,馅大味香,清雅可口,很快就在街坊邻里间声名鹊起。由于生意太好,高贵友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很少搭理食客,只一心一意专注于制作包子,一些食客戏称“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于是“狗不理”这个小名就这样叫开了。
皇家认可,声名远扬
1907年,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品尝了狗不理包子后大加赞赏,并将其进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品尝后也赞不绝口,还亲笔题诗:“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有了皇家的钦赏,狗不理包子声名鹊起,成为天津家喻户晓的美食。
新中国成立后,狗不理包子被纳入国有资产。在国家的支持下,狗不理包子开始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从最初的一家小店,发展到拥有300多家门店,其知名度在全国乃至海外都极高,成为地道天津美食的代表。
质量下滑,价格飙升
然而,快速扩张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狗不理包子开始偷工减料,馅料中大量使用肉渣和淀粉,外皮也失去了昔日的松软嫩滑。更令人咋舌的是其价格:一份猪肉小笼43元,一笼小笼包子280元,让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承受。
除了品质和价格问题,狗不理包子的卫生状况和服务态度也饱受诟病。有顾客在包子中发现虫子,还有人在食用后出现腹泻。服务员对顾客的差评视而不见,态度极其傲慢。业内人士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狗不理包子一味追求规模化扩张,从手工作坊演变为工厂化生产,已经无法保证原有的传统工艺。
面临摘牌,何去何从
2022年底,商务部等5部门公布了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55个品牌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单,另有73个品牌被列为“附条件通过”,需在6个月内完成整改。狗不理包子也面临着被摘牌的风险。
从一个小小的包子铺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餐饮品牌,再到如今的经营困境,狗不理包子的兴衰史折射出老字号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实现现代化经营,如何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不忘品质初心,是狗不理包子,也是所有老字号都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