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一个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
三生石:一个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
三生石,这个源自佛教轮回学说的意象,承载着中国人对爱情、友情和生命轮回的深刻思考。它最早出现在唐代的传说中,后来成为中国文化中象征情定终身与深厚缘分的重要符号。在杭州灵隐寺飞来峰的崖壁上,那块刻有“三生石”的巨石,见证了无数人对前世、今生和来世的遐想。
三生石的历史渊源
关于三生石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灵峰教院内,有一座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的奈何桥。桥下有一方记载着一个人前世今生的三生石,桥板外券面刻有“维崇宁三年(1104)岁次甲申五月庚午朔二十四日丙申建兹石桥”二十四字,楷书阴刻,单字高13厘米,宽11厘米。这座桥现已成为县级文物,见证了三生石传说的悠久历史。
奈何桥横跨在两块大石之间,桥下是一方形水井,千年水不枯竭,传说通往大海,建凌云寺的木材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冒出,这个传说在电视剧《济公》放映之前就已在灵峰村流传,看来文学都是相通的。
从奈何桥工艺的精绝上可以看出宋代的灵峰教院已非同凡响,直到明代,这座寺庙仍是一方胜地。明永乐十六年(1418)十月,瑞安名士虞原球在金乡坊下进士陈端、陈悠二兄弟的陪同下,重游灵峰寺写下了《同二陈进士游灵峰寺》:“白发多情忆旧游,强扶藜杖踏鳌头。婆娑月窟双珠树,缥缈云端百尺楼。北海樽开新酒熟,西窗榻下古人留。晓来重谒招提境,古木禅房清更幽。”这里的灵峰寺应该是包括灵峰山下所有寺院。“月窟双珠树、云端百尺楼”可能是灵峰山中的摩岩洞、洞顶岩缝两株小树、山顶亭等景点,据灵峰村民的口口相传,灵峰美景众多,“难以言述”。可惜因人为和政治的原因,差不多已破坏殆尽。一些胜景只能从流传下来的诗词中去想象了,写灵峰最全面的诗,是民国夏口诗人吴国华的《灵峰八景》,其中一首应该是写奈何桥的:
弓 桥
石梁雨过净纤尘,宛似弓形射水滨。
想是引人登彼岸,不须宝筏渡迷津。
诗中有奈何桥传说中引渡、指点迷津等佛教含义,奈何桥现虽已是县级文物,但仍有人想破坏这座金乡境内已为数不多的宋桥,但望奈何桥能给这些人揭开迷津,共护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陈如亮)
附:《苍南金石志》——奈何桥题字
维崇宁三年(1104)岁次甲申五月庚午朔二十四日丙申建兹石桥。
【附注】在金乡镇灵峰村金乡职业学校内。桥东北—西南走向,由一弓形石条打造而成,横架原寺院内水池之上,为单板单孔石拱桥,长3.8米,宽0.37米,厚0.22米,矢高3米许。金乡职业学校,原为凌云寺,故民国《平阳县志·金石志》称之为“凌云寺石桥”。铭文楷书阴刻于桥板外券面,单字高13厘米,宽11厘米。
文学作品中的三生石
在现代文学中,三生石被广泛运用,成为爱情与宿命的重要象征。例如,在网络小说《三生石上三世缘》中,作者天晴娃娃以三生石为线索,讲述了一个跨越三世的爱情故事。小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刻画,展现了爱情在轮回中的坚韧与执着。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简单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部探讨爱情、轮回与宿命的哲理性作品。它引发了读者对爱情与命运的深刻思考,也让三生石这一意象在当代文化中焕发新生。
现代人对三生石的解读
在当代,三生石的传说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许多读者在阅读相关作品后,纷纷分享自己的感悟。他们认为,三生石所象征的不仅是跨越时空的爱情,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一位读者写道:“《三生石》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与珍贵。爱情可以跨越生死,可以抵挡时间的侵蚀。同时,我也学会了珍惜眼前人,珍惜每一份感情。”另一位读者则表示:“这本书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人生和命运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
这些感悟反映了现代人对三生石传说的全新解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三生石所承载的永恒情感与生命轮回的哲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追寻生命意义的窗口。
三生石在当代文化中的表现
三生石不仅在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在当代艺术领域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2024年3月,由杨建勇、俞莹、谈瀛洲三位艺术家合作的展览“三生石 | 石头的千古风流”在上海大沪联合艺术空间举办。展览通过水彩画、藏品和摄影作品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石头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参展者杨建勇,是艺术家,策展人,专栏作家,胡润艺术会总监。俞莹,是赏石文化学者,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与艺术顾问。谈瀛洲,是作家,摄影家,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览开幕日现场合影。杨建勇(左起第五位),左四俞莹,左六谈瀛洲。
杨建勇水彩作品
俞莹藏品《亭亭玉立》河南荷花石 20x7x26cm
谈瀛洲摄影作品《扶桑“夏荷”与英石》摄影作品 24x36cm 2021
谈瀛洲教授参展的这批题为“花石纲”的照片,组合了美花与怪石、老木等传统元素,但是他没有把它们置于园林或盆景之中,而是一种创新的尝试。“从摄影的角度来说,这种组合提供了各种对比:从质地上来说,是坚硬和柔软、粗粝和细滑、干枯和脆嫩的对比;从光线上来说,是明暗和色彩的对比。在形而上的层次上,则是瞬间与永恒、有生命与无生命、有变化与无变化(或少变化)间的对比。在这些对比中,包含了一种对生命的感慨和喟叹。”谈瀛洲自述。
策展人林明杰说:“石在中国艺术史中,非但是一种世间独创的审美发现,更是一种文人风骨。它打破了依赖于财富和权力罗织的审美价值阶梯,而伸张了以艺术审美境界之高下判定价值高低的理念。由此,原本最为微贱的野草荒石,也就有了翻身成为案头清供的机会。”
这次展览不仅展现了三生石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表达,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与演变。
三生石的文化感悟
在小红书上,一位用户分享了自己对和田玉和三生石的感悟,认为它们象征着历经沧桑磨难的人生,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向往。
这位用户写道:“和田玉的原生玉石矿在海拔几千米的昆仑山上,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风化解体,经过撞击碎裂崩坏,又在风沙冰川的带动下被搬运到山谷河流,再历经河水的冲刷磨平棱角,慢慢沉积河床经受泥沙的包裹,历经日月的温差洗礼,便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独特存在,和田玉的一生是历经沧桑磨难的一生,犹如我们人的一生。”
这种感悟揭示了三生石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它不仅是爱情与友情的见证,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情感永恒不变的向往。这一概念虽起源于中国,但其对情感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引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鸣。
三生石的传说,如同一首跨越千年的诗歌,诉说着中国人对爱情、友情和生命轮回的永恒追求。它不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当代,三生石的传说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以新的形式和内涵,继续影响着现代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