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小唢呐:从西域传入的非遗瑰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小唢呐:从西域传入的非遗瑰宝

引用
央视网体育频道
7
来源
1.
https://news.cctv.com/2025/01/06/ARTIWbyRt1GbLgVqfnEIyjvG250105.shtml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784541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A2%E5%91%90
4.
https://www.huain.com/article/suona/2024/0429/2674.html
5.
https://www.huain.com/article/yueqigaigezhizuo/2024/0709/2792.html
6.
http://www.jgsdaily.com/renwengu/renwengu/jdtp/index.php?c=Pc_News&m=show&contentid=133117472&siteid=668
7.
http://sn.news.cn/20240924/b4163dbbddb74d6d8a65e1fd3cd7471a/c.html

2006年,小唢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这件源自波斯、在中国已有数百年历史的乐器,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保护。

01

历史溯源:从西域传入到本土化发展

唢呐,又称“唢奈”、“苏尔奈”、“金口角”或“号笛”,最早可追溯到阿契美尼德时期的伊朗。在波斯语中写作“sūrnāy”,由“sūr”(意为“强”或“宴”)和“nāy”(意为“芦苇”)组成,原意为“盛筵上的漏斗”。据史料记载,唢呐最晚在元朝时传入中国,并在明朝时被视为外来的“胡曲”乐器。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提到:“凡掌号笛,即是吹锁呐,是要聚官哨队长来分付军中事务。”这表明唢呐在当时已被用作军乐器。

02

工艺精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传统唢呐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管身采用优质木材,呈圆锥形,上端安装带有芦苇材质哨子的木管,下端则是一个铜制喇叭口,称为“碗”。演奏时,通过控制口腔气流和手指按孔来改变音高和音色。传统唢呐的音域约为17度,最常用的D调高音唢呐音域从低音A到高音a。

随着时代发展,现代改良唢呐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乐器的设计理念。例如,加键唢呐增加了按键和半音孔,使得音域扩展到18度,音准更加稳定。这种改良不仅弥补了传统唢呐在中低音区的不足,也使其更适应现代乐团的演奏需求。

03

传承创新:从民间走向世界

在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唢呐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以“90后”唢呐演奏家刘雯雯为例,作为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她不仅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唢呐的魅力,还致力于将这件传统乐器融入现代音乐。

2024年10月,在中法交流活动中,刘雯雯与中国交响乐团合作演奏的《百鸟朝凤》惊艳了法国观众。她运用循环呼吸技法,完成了一分钟不间断的华彩段落,展示了唢呐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她的推动下,唢呐正从传统的婚丧嫁娶、节庆民俗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04

文化价值:多元融合的象征

唢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宫廷雅乐和鼓吹乐中的重要乐器,还广泛应用于戏曲伴奏、民间歌舞以及各种节庆活动。在潮州音乐中,唢呐被称为“的禾”,在北方秧歌中则常作为主奏乐器。这些丰富的应用场景,展现了唢呐极强的适应性和表现力。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唢呐也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曲牌和演奏技法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如何让这件古老的乐器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学习,成为非遗传承人的重要课题。

05

未来展望:在创新中延续生命

面对挑战,新一代传承人正在积极探索。他们尝试将唢呐与爵士乐、交响乐等现代音乐形式融合,创作新的曲目,让这件传统乐器展现出新的活力。同时,通过学术研究和教育传承,系统整理和保护各地的唢呐文化,确保这一珍贵的非遗瑰宝得以代代相传。

从西域传入的小小唢呐,经过数百年的本土化发展,已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正如刘雯雯所说:“传承、传播和传授,是我作为唢呐传承人的三大使命。”在新一代传承人的努力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件充满魅力的乐器将在未来继续奏响动人的乐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