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主席的大恩人,为主席取名,教他识字,却没看到新中国成立
他是毛主席的大恩人,为主席取名,教他识字,却没看到新中国成立
毛泽东曾感慨地说:“八舅是个大好人啊,他不仅是我知识上的启蒙老师,他还教我怎样做人。他对我毛泽东是有大恩的!”这位被毛泽东深深怀念的八舅,就是文正莹。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中。在他两岁时,母亲文七妹将他送到离韶山冲十几里外的娘家唐家坨。在那里,他遇到了对他人生有着重大影响的八舅文正莹。
文正莹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的乡中儒士,还在村里办了一个小私塾。毛顺生请八哥文正莹为孩子取个大名。文正莹熟读中国古文学,对文字含义颇有研究,很快就从“东来紫气,润泽苍生”这八个字当中,选好了外甥的大名——毛泽东。
毛泽东在唐家坨生活的几年里,文正莹不仅教会他读书认字,还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他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文正莹是一位非常正直的儒士,他平时最看不惯那些欺压百姓的人。他还对毛泽东说:学文化将来是要干正事、走正道,成大器的,如若不然,有文化的人变坏则比没文化的坏人更坏。那时的毛泽东虽然年纪小,但已明白了好人和坏人之分。
为了让毛泽东和文家的孩子们长大后能有良好的作风,文正莹专门手抄了《家范箴言》一卷,以课学生。《家范箴言》主要内容为文氏家戒和家训,“家戒”有六条:“一戒游荡,二戒赌博,三戒争论,四戒攘窃,五戒符法,六戒酗酒”;每一条“家训”共有十则内容,内容很具体、很细密。
文正莹作为乡中有名的儒士,读的书自然不会少,因此他家中有很多藏书,其中不乏一些珍贵书籍,因毛泽东从小就有爱好读书的习惯,于是,他就让外甥到自己的书房里看书,而毛泽东一进入书房,更是对书籍爱不释手,常常一待就是大半天。
1906年,毛顺生觉得儿子识了不少字,就准备把他送到湘潭城里的一家米店去当学徒,他希望儿子学成后,将来好做个生意人。父亲提出让他去米店当学徒,毛泽东虽然极为不情愿,但毛顺生的态度却非常坚决:“这么大个人了,还念什么书,没用!”
毛泽东只得同意了父亲的这个想法,气冲冲地对毛顺生说:“行,不上就不上了。”虽然他嘴上答应了父亲去米店干活,但内心却极不情愿,可是如何能说动父亲同意他继续上学,是个十分头疼的难题,就在这个时候,他眼前一亮,八舅。八舅文正莹当时是两家最有文化的人,于是他到了唐家坨,把自己目前的情况告诉了八舅。
文正莹听了外甥的叙述,心里觉得特别不好受,文正莹早就看出毛泽东是个读书的好苗子,说不准将来会有大出息,而自己的妹夫毛顺生的做法,这是在毁孩子的前途。他认真思量了一番,觉得有必要亲自去一趟韶山冲,让妹夫转变一下思想,不能再按过去的那一套去要求孩子了。
随后,他领着自己的儿子文运昌和外甥毛泽东,一起来到了韶山冲去做妹夫的思想工作,他对妹夫毛顺生说,毛泽东这个孩子天赋聪明、是读书的好材料,千万不要埋没和耽误了孩子的前途。一开始毛顺生还是有些不太理解,为了说服他,文正莹就告诉他,自己的儿子文运昌就曾经在湘乡东山小学上过学,说那里的学校开设了西方“新学”课程,是当地比较有名气的学校,在那里上学可以学到不少知识。
文正莹和众人的一番话,终于说服了毛顺生,而且还答应外甥上学的钱就由他出了,毛顺生终于放弃送儿子去学经商的打算,同意毛泽东继续上学。这所学校,因为学费高昂,只有富裕人家的孩子才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新知识,而当时的毛泽东之前学的也全是私塾里教授的知识,那里的一切都要重头开始学起。
1910年的秋季,毛泽东来到离家五十里外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继续接受更好的教育。新生入学都要接受考试,学校老师就给毛泽东出了一篇名为《言志》的作文考题,想考考这个学生的功底怎样,自幼就看了不少中国古典书籍的毛泽东,提起笔来,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抒发自己救国志向的文章,当他交上试卷后,校长看到后对他大加赞赏,对其他老师说:“今天我们录取了一个建国人才!”
毛泽东在东山高级小学学到了许多中外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方面等新知识。他博览群书,乐于思考,所以他的作文写得很好。当时,他写的《救国图存论》等文章气势恢宏,独成一派,还多次受到了老师的表扬,称赞毛泽东的文章“如黄河之水,流千里,”还让班上的其他同学传递阅读此文。也正是在东山高小学习期间,毛泽东接触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派的文章,正是在这里,他开始关心起国家的命运,他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欧洲、美国等国家,他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国家正在遭受着列强的欺压。从此,他立志要救国图存,同时也非常感谢自己的八舅文正莹,是他坚持说服了父亲,才让自己学到了这么多学问。
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毛泽东后来就辗转来到长沙,曾先后就读于湘乡驻省中学、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就读,后来四师合并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即进入一师。
1927年,毛泽东回到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他再度回到故乡韶山,专门到唐家坨去看望自己的八舅文正莹,他还希望由德高望重的八舅出面,对附近乡里的乡亲们讲述办农会的好处。文正莹多年不见外甥,看到外甥有出息了,而且是为农民们做实事,他岂能不帮,于是,文正莹就积极组建乡亲们讲农民武术、讲革命的形势,他告诉乡亲们,唯有革命,才有出路,在他的动员下,十里八乡的很多农民,都积极投身到农民运动之中。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大革命走向失败,随后,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秋收起义,接着率部队上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反动派对毛泽东所领导的革命军队实施剿杀的同时,也对他的亲属进行迫害。不久后,毛泽东的八舅文正莹被湖南军阀盯上,多次被通缉,同年夏秋季,数十名白匪夜袭唐家坨,准备逮捕文正莹、文运昌父子,因为文正莹在家乡的人缘极好,因此事先有人通知了他们,父子两人幸运地逃过了一劫。
考虑到反动派还会继续派人紧盯他们的住处,父子俩就到外面过起了东躲西藏的日子,后来在逃跑途中,父子俩就跑散了。文运昌因为人年轻,身强力壮,于是就逃到了广东当起了兵。文正莹由于思念自己的家乡,在外躲藏了一段时间后,便回到了唐家坨。反动派听说文正莹回到唐家坨后,就再次派人包围了他的家,这一次,已70高龄的文正莹已无力再跑,反动派怕他逃跑,把他五花大绑后押至株木塘,后关入颜家湾。反动派不顾已过花甲之年的文正莹是否能承受得住,非要逼着他脱离与毛泽东的舅甥关系,让他公开宣布不认毛泽东这个外甥,但他严辞拒绝了他们,告诉他们想要他脱离与毛泽东的舅甥关系,是做白日梦。那些匪兵在对他用酷刑时,还要他说出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的住处,而文正莹决心死都不说出外甥媳妇的住处。
后来,在党的地下组织的努力营救下,才把奄奄一息的文正莹救了出来,回到家里后,因年老体迈,再加上匪兵对他的折磨,不久后,便黯然离开了人世。文正莹大概是放心不下在外搞革命的毛泽东,在临走之前,用低低的声音念叨着外甥毛泽东的乳名“石三伢子”,他的神情透露出对外甥的无比牵挂,只可惜,正在开创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当时并不知八舅的离世。
在此后的岁月里,毛泽东非常想念他的这位德高望重的八舅,但他根本没有时间与故乡的亲人通信。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打探到他的消息后,才和他取得了联系,他这才知道八舅早已去世,随后,他给文运昌回了一份长长的信,信中充满了对八舅的怀念之情。
他虽已表兄取得了联系,但因战火纷飞,在解放前,他们始终都未能见上一面。直到1951年4月中旬的一天,身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终于让人安排了邀请表兄文运昌等人,进京和他见面。文运昌接到毛泽东的邀请后,便很快来到了北京,他们从分开到相聚,已有二十多年。毛泽东见到老家的亲人们后,高兴地和他们谈着儿时的情景,以及思念故乡的那份情。说着说着,便提到了自己的八舅文正莹,他对表兄文运昌说:“八舅是个大好人啊,他不仅是我知识上的启蒙老师,他还教我怎样做人。他对我毛泽东是有大恩的。只可惜过世得太早了,没看到今天的解放……”停了片刻,他又对两位表兄说:“等我有空,想到你们家去一下,一来看看亲戚们,也给七舅八舅上上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