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揭秘恐高神经机制:发现大脑中的“恐高工作站”
华东师大揭秘恐高神经机制:发现大脑中的“恐高工作站”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袁小兵/潘逸萱团队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恐高反应的神经机制。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人类的恐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治疗恐高症奠定了理论基础。
恐高症:一种普遍存在的本能反应
恐高症(恐高病)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对高度的强烈恐惧和焦虑。这种病症可能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交活动。据统计,约有5%的人口患有恐高症,而在更广泛的人群中,高达三分之一的人在面对高度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
突破性发现:非成像视觉系统是关键
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实验设计,发现恐高反应主要由大脑中的非成像视觉系统诱发,而非传统的成像视觉系统。这一发现颠覆了以往对恐高机制的认知。
研究人员基于人类的恐高反应和行为特征,成功构建了一套量化分析恐高反应的小鼠行为学范式。他们发现小鼠在开放高台上会出现与人类相似的运动受限、降低重心、焦虑以及颤抖等行为表现。
揭秘大脑中的“恐高工作站”
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恐高反应的具体神经机制。研究人员发现,抑制小鼠的外周前庭器官后,它们的恐高反应不降反升;而剥夺胡须介导的触觉,并不影响恐高行为。有趣的是,小鼠仅在光亮处才表现出高度依赖的恐惧反应,而在黑暗处并无典型的恐高反应,表明恐高反应主要是由高处的视觉冲击造成。
更令人兴奋的是,研究团队发现了控制恐高的关键大脑“工作站”。他们发现在屏蔽了与成像视觉密切相关的初级视皮层(V1)后,小鼠恐高程度无明显变化,而抑制与视觉信号直接相关的腹外侧膝状体(vLGN)到下游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神经环路后,小鼠恐高水平显著降低。
未来展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理解人类的恐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治疗恐高症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团队表示,下一步将深入研究如何通过调控这一神经环路来减轻或消除恐高反应,为恐高症患者带来福音。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袁小兵教授表示:“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恐高症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未来,我们有望通过靶向这一神经环路,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恐高症患者克服恐惧,提高生活质量。”
这一突破性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恐高这一普遍存在的本能反应的理解,更为未来开发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期待,恐高症这一困扰许多人的问题,终将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