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孛星”到“扫帚”:哈雷彗星的中西文化之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孛星”到“扫帚”:哈雷彗星的中西文化之旅

引用
7
来源
1.
http://sino.newdu.com/m/view.php?aid=218160
2.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8168
3.
https://swarma.org/?p=49305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9%9B%B7%E5%BD%97%E6%98%9F
5.
http://www.chinasydw.org/202412/377165.html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92%E5%B2%9B%E8%A7%82%E8%B1%A1%E5%8F%B0
7.
https://gjyj.dgut.edu.cn/info/1031/3668.htm

公元前613年,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春秋》中记载了一颗不寻常的星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颗被古人称为“孛星”的天体,正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哈雷彗星。这一记录不仅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发现,也是人类历史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比西方最早的记录早了整整670年。

中国古代对彗星的观测不仅早,而且详尽。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绘有29幅不同形态的彗星图,展现了古人对彗星多样性的认识。这些图不仅描绘了彗星的外观,还记录了它们的运行轨迹和出没时间。例如,《汉书·五行志》中对公元前12年出现的彗星,就有详细的描述:“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出河戌北,行轩辕,太微,后日六度有余,晨出东方。十三日,夕见西方……锋炎再贯紫宫中。……南游度犯大角、摄提。至天市而按节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后西去;五十六日与苍龙俱伏。”这种详尽的记录,为后世天文学家研究彗星的周期和轨道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中国古代,彗星被称为“孛星”或“彗星”,“孛”字意为闪闪发光,“彗”字则形象地描绘了彗星扫帚般的尾巴。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人对彗星外观特征的准确观察。而在西方,彗星则被称为“comet”,源自希腊语κομήτης(komētēs),意为“长发的星星”,同样形象地描述了彗星的外观。

有趣的是,东西方文化对彗星的态度却大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彗星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被认为是天神降临的预兆。而在西方,尤其是欧洲中世纪,彗星则常被看作是灾难和变革的预兆。这种文化差异,反映了不同文明对自然现象的解读方式。

进入现代,哈雷彗星成为了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科学家们发现,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的平均周期为76年,但其轨道并非固定不变。20世纪初,法国天文学家巴耳代研究了1428颗彗星的轨迹后,特别赞誉中国彗星记录的精确性。然而,尽管有如此详尽的记录和研究,哈雷彗星的轨道变化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这表明对这颗神秘天体的研究仍需继续。

哈雷彗星的故事,从中国古代的“孛星”到现代天文学的深入研究,展现了人类对宇宙认知的不断进步。它不仅是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每一次它划过夜空,都在提醒我们:科学探索永无止境,而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