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非遗文化:现代生活里的年味传承
春节非遗文化:现代生活里的年味传承
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首个以整个节日入选的非遗项目,也是全球首个以“社会实践”形式入选的非遗项目。这一消息不仅让国人欢欣鼓舞,也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了解春节这一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
春节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春节非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各地的传统民俗活动。比如,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的抬花桌,这项始于唐代贞观年间的民间舞蹈,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抬花桌的表演队伍通常由40至50人组成,最前面是秧歌队或舞龙队,紧跟着是旗手组成的仪仗,最后才是花桌。表演者们身着仿古服装,鼻扎八字胡,嘴叼旱烟袋,舞步令人目不暇接。最令人惊叹的是花桌腾空跳,表演者们将花桌小抬杆前端约2厘米处顶在自己后肩上,只听一人高喊一声“腾空,跳!”8人同时将肩向上耸,花桌便腾空跃起,然后再稳稳落回抬花桌者的肩上。这一“鲤鱼跳龙门”的招数难度很大,当花桌抬到高潮时,千朵奇花上下翻飞,一举一动都张扬着力量。
四川自贡灯会则是另一项令人叹为观止的非遗瑰宝。自贡灯会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1964年,自贡举办首届迎春灯会。自此,灯会规模由小变大,工艺由粗至精,灯的展现方式由单个发展为群组,由静态发展为联动,布局也由平面发展为立体,形成了气势壮观、构思独特、绚丽璀璨的艺术特色。如今的自贡灯会,不仅有传统的花灯,更有用药瓶、碗盘勺、炫彩亚克力等现代材料制作的创新灯组,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春节非遗文化的现代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非遗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传承方式。科技手段的应用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插上了科技翅膀。比如,通过数字化记录与存档,可以将非遗春节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乃至实物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与存储,构建非遗数字资源库,让公众通过线上平台随时随地观赏和学习,使非遗跨越时空限制。同时,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许多年轻人通过拍摄非遗技艺展示、讲述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等短视频,让非遗文化以更加生动和互动的方式呈现给公众。
年轻人的参与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纷纷举办非遗体验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比如,在北京地坛庙会上,年轻人可以亲手制作糖画、吹糖人,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在南京秦淮灯会上,年轻人可以穿着汉服,提着亲手制作的花灯,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在乌镇昭明书院的非遗市集上,年轻人可以观看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杂耍、草帽、水流星、空竹、变脸等传统技艺,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春节非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春节非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据统计,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大约200个国家和地区,约20个国家将春节列入该国整体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节日,更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春节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球化背景下,春节非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了解和体验。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力量,推动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促进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结语
春节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既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更要创新传承方式,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春节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华文化传承和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