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莲花山:千年古刹的传奇故事
广州莲花山:千年古刹的传奇故事
在广州东南部的珠江口,一座名为莲花山的名山静静地矗立了数千年。它不仅是番禺区的地标性景点,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宗教圣地。莲花山因盛产荷花而得名,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千年古刹 白花寺
莲花山上的白花寺(后改名百花古寺)是广州地区最早有史可考的寺院之一,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比增城县的建县时间(公元201年)还要早。据民国十年版《增城县志》记载,这座寺院最初名为“白花寺”,近年来被改为“百花古寺”。
白花寺的前身是莲花书院,最初作为传播儒家思想的教育场所而建立,反映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莲花书院逐渐转变为供奉佛祖的白花寺。
明代是白花寺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嘉靖十五年(1536),著名理学家湛若水在白花寺遗址上筹建了书院,改称莲洞书院。然而好景不长,到了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当国时,极力控制思想,“毁天下书院为公廨”,莲洞书院被毁,随后改建为白花古寺。这一时期,湛若水还在摩崖上题写了“莲花座”三字。
民国时期,白花古寺在由广州光孝寺派遣的咏禅禅师的主持下,募捐筹款,移址于双鱼岭重建。咏禅在此住持20余年,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对联: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花山上现如来。然而,白花古寺后来再次遭到破坏,文物、经书、佛像和建筑均告损毁,仅存“白花古寺”四字石刻。
2013年,在社会各界和广大信众的支持下,白花古寺获准重建,由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大佛寺住持耀智法师担任住持,肩负起中兴古刹的重任。新的百花古寺按照唐代建筑风格和岭南特色精心设计,占地三百余亩,规划为六大功能区:防护绿地区、百花广场区、寺庙礼佛区、文化艺术中心区、佛教教育区和慈善中心区。
重建后的百花古寺以原址为基础,北靠南香山,中据万佛塔,整体布局呈现“大佛”之形。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布置,主要包括牌坊、百花广场、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楼等。两侧还有文殊殿、普贤殿、祖师殿等建筑。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层层叠嶂,气势恢宏,展现了人间净土的壮观景象。
为了彰显千年古刹的风韵和岭南特色,寺院内种植了大量百年菩提榕树、香樟树、荔枝树等,辅以各种奇花异草,营造出古色古香、清新雅致的氛围。百花古寺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的禅意境界,将传统与现代、生态与环保、禅修与教育等多重元素巧妙结合。如今的百花古寺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宗教场所,更是一个综合性的佛教文化中心。
传奇故事 荷花奇观
莲花山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山。山上的莲花仙境一年四季莲荷竞放,宛若人间仙境。这里曾出现过世界首例五蒂莲、七蒂莲、七心莲等奇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除了莲花仙境,莲花山还有一处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狮子石。这是一块高逾13米、长10米的红色砂岩,形似一头威武雄狮,守护着珠江口。狮子石见证了珠江口岸的沧海桑田,也成为了莲花山的标志性景观。
莲花山的另一处重要景点是古采石场遗址。这里是秦汉时期的重要采石场,为南越王宫、南越王墓等重要建筑提供了石料。据史料记载,南越王赵眜墓的12种石料中,有8种采自莲花山。采石场遗址保留了大量古代采石痕迹,展示了先民们高超的采矿工艺。
莲花山不仅是一座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的名山,更是一座见证了广州2200年历史的活化石。莲花塔和古采石场入选广州十大文物地标,莲花城展示了清代八旗军历史,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春节期间,莲花山都会举办新春桃花文化旅游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莲花山不仅是广州的旅游胜地,更是一座承载着岭南文化记忆的历史名山。它见证了广州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今天,莲花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继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述着这座千年古刹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