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想家》编剧揭秘:如何设计精彩冲突?
《大梦想家》编剧揭秘:如何设计精彩冲突?
《大梦想家》以20世纪60年代华特·迪士尼与英国作家P.L. 特拉弗斯之间的真实故事为蓝本,讲述了一段关于梦想、坚持与妥协的动人篇章。影片通过精妙的冲突设计,展现了这位固执的作家与充满梦想的动画大师之间长达数周的博弈。
表层冲突:商业与艺术的对立
故事开始于迪士尼为实现对女儿的承诺,试图将特拉弗斯的小说《欢乐满人间》搬上银幕。然而,这位性格古怪的作家对迪士尼的商业帝国充满了怀疑和抵触。她担心自己的作品在商业化过程中失去原有的纯真与魔力。这种担忧在她初次抵达洛杉矶时便显露无疑:她将迪士尼精心准备的卡通礼品扔进泳池,对迪士尼的工作人员出言不逊,甚至对迪士尼本人也毫不留情。
这种对立在两人初次会面时达到高潮。当迪士尼满怀期待地向特拉弗斯展示他为电影设计的场景时,特拉弗斯却毫不留情地批评道:“这根本不是我的玛丽·波平斯!她不是来拯救孩子的,而是来拯救他们的父亲!”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特拉弗斯对迪士尼的不信任,更暗示了她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对童年的留恋。
深层冲突:童年创伤与情感纠葛
随着剧情的推进,影片通过闪回手法展现了特拉弗斯的童年经历,揭示了她对迪士尼改编如此抵触的深层原因。原来,特拉弗斯的父亲就是《欢乐满人间》中班克斯先生的原型。他是一位充满想象力的银行职员,总能用奇妙的故事和幻想为女儿编织一个美好的童年。然而,现实的残酷最终击垮了这位乐观的父亲,也给特拉弗斯的童年蒙上了阴影。
特拉弗斯对迪士尼的抵触,本质上是对父亲的复杂情感的投射。她害怕看到父亲的形象被商业化,害怕看到自己珍视的童年回忆被扭曲。这种深层的心理冲突,使得她对迪士尼的每一次提议都报以最严厉的拒绝。
冲突的化解:理解与妥协
面对特拉弗斯的固执,迪士尼没有放弃。他开始尝试理解这位作家内心的痛苦。他邀请特拉弗斯参观迪士尼工作室,向她展示动画师们如何将她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更重要的是,迪士尼用自己的童年经历与特拉弗斯共鸣,告诉她:“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曾是那个被父亲故事吸引的孩子。”
这种理解和共鸣最终打破了两人之间的坚冰。特拉弗斯开始意识到,迪士尼并不是要摧毁她的童年回忆,而是要用另一种方式保存和传递这份美好。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当迪士尼承诺会保留原著中对父亲形象的温情描绘时,特拉弗斯终于松口,同意了电影的改编。
梦想与现实的和解
《大梦想家》通过这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展现了梦想与现实之间微妙的平衡。特拉弗斯代表了对纯真梦想的坚守,而迪士尼则象征着将梦想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影片最终传达出一个温暖的信息:真正的梦想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出希望之花。
这部电影的成功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将冲突对立化,而是深入挖掘了冲突背后的人性光辉。通过精妙的剧情设计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它向我们展示了:即使是最固执的梦想家,也能在理解和包容中找到与现实和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