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作者计成的镇江园林设计秘籍
《园冶》作者计成的镇江园林设计秘籍
在中国园林史上,有一部被誉为“世界造园学开山之作”的经典著作——《园冶》,其作者计成,正是在镇江这片山水之间,完成了这部园林设计的巅峰之作。作为明代著名的造园艺术家,计成不仅留下了这部理论巨著,更在镇江留下了诸多园林佳作,展现了他独特的园林设计思想。
从镇江到《园冶》:一位造园大师的崛起
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江苏吴江人。他自幼学画,工山水,后因缘际会来到镇江,开始了他的造园生涯。据《园冶·自序》记载,计成在镇江偶然为人叠石壁,受到称赞,遂转行造园叠山。他的第一个完整作品是在常州为吴玄建造的东第园,之后又在江苏仪征为汪士衡建造了寤园,这些作品在当时就已闻名遐迩。
在造园实践中,计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园林设计理论,并将其系统化为《园冶》。这部著作不仅详细阐述了园林设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更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强调造园重在表现意境,而非简单的堆砌。
《园冶》的核心:相地、借景与时空设计
《园冶》中最精华的部分,当属“相地”和“借景”两章。计成认为,造园之前必须仔细观察地形地貌,理解环境特征,这便是“相地”。他写道:“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这种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中国园林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而“借景”则是计成园林设计的点睛之笔。他认为,园林之美不仅在于园内之景,更在于如何巧妙地将园外之景融入园中,达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效果。这种手法,使得园林空间得以无限延伸,创造出“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计成的园林设计方法,与西方的“图面设计法”截然不同。他强调“时空设计法”,即在场地中不断游走观察,将一草一木、四季变化都纳入设计考量。这种设计过程是动态的、体验式的,而非静态的图纸推敲。正如他所说:“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一个优秀的造园师,不仅要懂设计,更要懂生活,懂自然。
镇江园林: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镇江,这座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古城,为计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造园环境。这里的山水格局、气候条件,都深深影响了他的园林设计。
计成在镇江的园林作品,充分体现了他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他善于利用地形地貌,将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例如,在设计水景时,他会根据地形的高低起伏,创造出跌水、溪流、池塘等丰富多变的水景形态,使园林空间充满动感与生机。
在植物配置上,计成也极富匠心。他主张“因时制宜,因地利导”,根据季节变化和植物特性,创造出四季各异的园林景观。春天的繁花似锦,夏日的绿树成荫,秋天的层林尽染,冬日的银装素裹,都在他的园林中得到了完美呈现。
更值得一提的是,计成在园林设计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他善于运用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为园林增添人文气息。例如,他会在园林中设置题刻、匾额,引用古典诗词,使游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园冶》的影响:跨越时空的艺术传承
《园冶》问世后,虽然曾因各种原因在国内失传,但在日本却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研究。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人朱启钤先生在日本搜罗到《园冶》抄本,这部巨著才重新回到国内,被世人所重视。
如今,《园冶》已成为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不可或缺的理论著作,其设计理念对现代园林设计仍具有重要启示。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计成的理论,试图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诠释中国传统园林艺术。
计成在《园冶》中写道:“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这句话道出了园林设计的本质:园林不仅是匠人的手艺,更是主人(或设计者)的艺术创造。这种理念,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在镇江这片山水之间,计成不仅留下了《园冶》这部不朽之作,更留下了他对园林艺术的深刻理解。他的园林设计思想,如同他所追求的自然意境一样,历经数百年沧桑,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