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向全国观众征求建议,终于放低了姿态
央视春晚向全国观众征求建议,终于放低了姿态
曾经,除夕夜的一个重要仪式就是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守候央视春晚,那种气氛,真的叫“年味儿”!可如今,很多人对春晚的评价从“满怀期待”变成了“陪着打发时间”,甚至是边吐槽边看。
这档曾经让人翘首以盼的国民节目,为什么逐渐失去了它的魔力?面对逐年下降的收视率,如今的春晚居然罕见地“放低姿态”,首次公开向观众征求建议,这真能挽回它那日渐乏味的口碑吗?
不可否认,在很多观众心目中,央视春晚一直是“年夜饭”上的一道主菜,但有时候,这菜再招牌,吃腻了也会找小馆子调调口味。
2012年,赵本山因为与春晚审查组闹掰了,退出了央视春晚,却转身投奔了辽宁和江苏的地方春晚。在这两场地方春晚中,他带来了两部原本准备在央视播出的节目——《相亲2》和《送蛋糕》。
结果怎么样?观众买账啊!“这才是过年该看的节目”“比央视那个端着劲儿的春晚有意思多了”,这样的评论铺天盖地。
那一年,辽宁春晚的收视率甚至一度超过了央视春晚!有人感慨:地方春晚“接地气”,不玩那些天花乱坠的包装,不搞华而不实的噱头,点破了观众的真实需求,也间接提醒了央视,光靠“权威”两个字,还真抓不住人心了。
地方春晚的成功不能说完全颠覆了央视春晚的地位,但确实给那些曾经习惯了“坐在高台上往下看”的人提了个醒:观众不是吃素的,你得真的把心思花在作品上,而不是只管端出一副“我最大牌”的姿态。
央视并不是没想过改革。2014年,冯小刚被请来执导春晚。这位以会拍“接地气”电影闻名的导演当时一登场,就放了句狠话:“我要赶走那些假唱的演员,让观众笑起来!”
确实,那年的春晚轻松了不少,赵本山也重新回归,尤其是沈腾和玛丽带来的小品《扶不扶》,真成了全民话题。
但大家都知道,春晚的锅不是绝对掌握在导演手里的。于是,“冯版春晚”就像一粒闪光的流星,在2014年划过天际,接着又回归了“老样子”。
春晚的创新,为啥总改不长久?一方面,导演团队的更迭频率太高,改革再次被打回原点;另一方面,春晚内部多层审核制度对创作的束缚太强了。
郭德纲就公开吐槽过:“外行指挥内行,观众你们爱不爱看他们管不着,只要领导点头,节目就能上。”听起来扎心,但也一针见血,难怪越来越多原创实力派不愿意参与春晚。
说到央视春晚改革的矛盾,再没有比陈佩斯的经历更具象征意义了。陈佩斯是春晚早期舞台上最知名的喜剧明星之一,他的小品《吃面条》《主角与配角》曾经让观众笑到拍桌子。
但这位喜剧老炮儿对春晚的评价却很直接:“一切创意都可能被层层的审查机关打磨成平庸,一部好作品甚至可能在审查中消亡。”
陈佩斯的话并不夸张。一些随心所欲的官僚式干涉,当即快刀斩断了创作的激情。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不少实力派演员,包括赵本山、郭德纲,以及后来涌现的另外一批有潜力的语言类节目演员,纷纷选择远离央视大舞台。
陈佩斯对春晚的批评,尽管听起来很刺耳,却反映了一个普遍的问题:春晚是否还愿意冒点风险,去展现真正有趣、有力量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搞一场像“国宴级展示”的节目?
除了审查制度的诟病,央视春晚在节目编排上的“赌注”也一直备受争议。这几年的春晚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歌舞节目越来越多,语言类节目越来越少。
尤其是在哈文执导的几年中,歌舞类节目试图让春晚变得更有“国际范儿”,比如请了一些外国艺术团、明星甚至用VR技术打造立体舞台场景等等。
乍一看,这些“花里花哨”的创意确实很能引起眼球,但问题是,观众对语言类节目的情感连接,也在这种歌舞“堆砌”中被淡化了。
数据显示,哈文执导时期,春晚的收视率从17.36%一路滑到了11.36%。有人吐槽:“年味变淡”的另一半锅,春晚可能真的得背一背。因为往回看,那些真正成为谈资和记忆点的,大多还是赵本山、陈佩斯、沈腾这些喜剧节目,而不是一段段风情舞和高音飙歌。
今年春晚提出向全国观众征求建议,确实是一次“低头式”的尝试。这里的低头,并不是贬义,而是观众和市场的呼唤终于被听见了。
可是问题来了,征集意见是一回事,能不能执行又是另一回事。观众说想要“接地气”、“不审美疲劳”、“多些生活里的幽默”,这能听进去多少?
事实上,春晚的真正挑战并不仅仅是节目表面的改变,而在于它能否做到心态的转变。它是一场属于全国人民的新年狂欢,而不是一个舞台秀。离观众远了,也就走不到心里。
当务之急,春晚需要解决的是这些年来的两个突出问题:娱乐性不足,情感留白太多。再华丽的舞台效果都不如一段能让人笑出眼泪或者暖到心底的节目来得重要。这并不是一句空话。
最成功的语言类节目,比如《我想有个家》《扶不扶》,都是扣在生活上,它们不是抖包袱式的表演,而真正扎在了普通人最真实的情绪里。
此外,春晚应该有更多的“灵活性”,对新生代的艺术表达要宽容,不必总抱着“不出错”的观念。与此同时,也别一味迎合年轻一代,完全“弃老图新”。赵本山最后一次在春晚表演的作品《不差钱》,就曾成功融合代际观众,不分老少都觉得好笑,这其实是一种值得思考的方向。
春晚的未来并非不可挽救,它需要的不是一个大堆数据铺垫出来的节目效果,而是一次真正回归初心的创作。
不管是挽留赵本山或者培养新生代,所有的努力都不如“走心”来得有效。所以问题的答案,最终会在我们每一个观众心中找到。
“你心中的春晚是什么?”公爵不在这儿问,你心里应该早有自己的答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