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梗入侵校园:挑战与应对
网络热梗入侵校园:挑战与应对
“栓Q”、“芭比Q”、“city啊”……这些网络热梗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小学生的语言习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梗已经成为学生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频繁出现在课堂作业和作文中。这种现象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担忧:网络热梗的流行,究竟会给现代汉语教学带来怎样的影响?
网络梗入侵校园:从课间玩梗到作业用语
“厚礼蟹”、“谢特”、“栓Q”……这些看似无厘头的词汇,正在成为校园里的“流行语”。北京某中学初二英语老师王倩就曾遇到一个让她哭笑不得的情况: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冲她喊了一声“厚礼蟹”,然后笑着跑开。王倩事后才反应过来,这是英文“holy shit”的音译,通常带有贬义的情绪表达。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陕西西安一位小学四年级班主任任璐发现,学生们在日常交流中频繁使用网络黑话,比如“灵魂汁子浇给”、“一给我哩giaogiao”、“你个老六”等。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将这些网络梗带入课堂,写进作业。有小学生用“栓”字造词时写出“栓Q”,作文里出现“芭比Q了,这下我们都玩完”这样的表述。
双刃剑效应:网络梗的利与弊
网络梗的流行,无疑为青少年的社交互动增添了不少乐趣。这些充满创意和幽默感的表达方式,让孩子们在同龄人之间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然而,这种现象也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担忧。
一方面,网络梗的泛滥可能导致青少年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当“666”可以取代“优秀”、“厉害”、“令人惊叹”等词语时,孩子们的语言表达难免变得单一。
另一方面,一些网络梗可能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比如“绿茶×”这样的词汇,原本带有贬义的含义,却被一些学生随意使用,甚至不知道其真实含义。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担忧:长期接触这类网络用语,是否会影响孩子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
如何引导:堵不如疏
面对网络梗入侵校园的现状,一些学校和教师采取了“禁用令”的方式,试图禁止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然而,专家们普遍认为,简单禁止并非良策。
“堵不如疏”,与其禁止,不如教会学生辨别网络用语的优劣。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理解网络用语与传统语言的差异。比如,当学生使用“栓Q”时,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在不同的语境下,这个网络梗是否真的比“谢谢”更恰当?当作文中出现“芭比Q了”时,可以启发学生用更丰富的词汇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同时,家庭和学校应共同承担起培养青少年网络素养的责任。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及时纠正不恰当的玩梗行为,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网络语言使用习惯。学校则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欣赏语言文字之美,学会使用文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政策支持:规范与引导并重
面对网络梗带来的挑战,相关部门已经采取行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要求规范校园用字,确保课堂板书、教学课件等用字规范。中央网信办、教育部也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等突出问题。
互联网平台同样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及时封禁制造低俗恶搞词汇的创作者,避免成为孕育“烂梗”的温床。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
网络梗的流行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关键在于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正如专家所说:“想要小学生的语言灵动多元,最重要的不是禁止而是对比。”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在欣赏网络语言活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语言的魅力,这才是应对网络梗挑战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