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出手整治黑心导游现象
文化和旅游部出手整治黑心导游现象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通知,要求严格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特别针对黑心导游问题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随着旅游业逐渐复苏,部分景区再次出现导游强迫购物、辱骂游客等不良行为,严重损害了游客体验和行业形象。此次整治行动旨在保障游客权益,促进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游客提供更满意的旅游服务。
黑心导游现象频发,游客权益受损
近年来,黑心导游强制消费和销售破烂假货的现象在旅游行业中时有发生,给游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经济损失。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案例:
云南“黑导游”事件:据报道,一些黑心导游在云南旅游中强制游客购物,并对不购物的游客进行辱骂和威胁。例如,有一名女导游在车上对游客说:“占便宜可以,但是不要去贪便宜,开开心心去买成翡翠……在车上我会给你好好讲道理,在车下,你把我饭碗都丢了,工作都抢了,我不跟你讲别的,你今天别想走出云南这个地方……”
哈尔滨旅游强制消费:北京一男子在哈尔滨旅游时,被导游强制消费1650元,投诉后至今得不到解决。据报道,该男子和妻子通过旅行社报了1月19日到23日是旅行团,行程里包括雪乡、亚布力、哈尔滨共5天4晚。当时与旅行社谈好两个人的团费“打包价”为2880元,旅途中不会再有其他消费,更不会强制消费。但在旅途中,导游突然向车里的游客表示,需要购买自费项目,打完折后一共1650元/人。
泰国黑导游强制消费:据报道,泰国的一些黑导游会强制游客购物,甚至对不购物的游客进行辱骂和威胁。例如,有些导游会将游客带到指定的消费地点,要求完成购物清单,如果不买就要站在阳光下等其他乘客购物结束。
天津黑心导游强制消费:据报道,天津一起黑心导游强制游客消费的事件,涉事导游邓某为天津地接导游,导游证已于去年9月被吊销,属无证导游。已依法责令涉事导游改正违法行为,拟对其顶格处3万元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
文化和旅游部重拳出击,整治黑心导游
针对上述问题,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执法,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具体措施包括:
加强执法检查:重点查处旅行社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的违法行为。对涉及导游强迫或变相强迫购物、兜售物品的举报线索,要高度重视,及时组织调查核实,依法依规作出处理。
强化信用监管:依法依规将查处的旅游市场违法违规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的行政处罚信息列入失信名单,并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信用中国网站予以公示,强化信用监管的震慑作用。
推进协同监管:加强与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强化联合办案,形成执法合力。对涉嫌强迫交易、诈骗、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办理。
提升导游服务质量:督促旅行社优先选派服务质量好,业内认可度高的导游,加强对导游的管理和培训,要求导游严格落实“行前说明会制度”,提醒游客文明旅游,理性消费,谨防上当受骗。
畅通举报渠道:充分发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作用,鼓励社会公众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举报旅游市场违法违规问题线索,进一步提高举报处理效率,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多措并举,构建健康旅游生态
除了文化和旅游部的整治行动外,还需要从多个层面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旅游生态环境:
旅行社层面:旅行社应摒弃低价竞争的经营模式,转而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同时,要建立健全导游薪酬制度,让导游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收入,而不是依赖购物提成。
导游层面:导游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同时,要增强法律意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触碰强制消费等红线。
游客层面: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时要理性判断,不贪图小便宜。在遭遇强制消费时,要保持冷静,保留证据,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社会层面:媒体和公众应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督,揭露和批评不良行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也要客观看待导游群体,支持那些提供优质服务的导游。
文化和旅游部此次整治行动的开展,体现了国家对旅游市场秩序的高度重视。通过严厉整治黑心导游现象,不仅能够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提升旅游体验,也有助于推动整个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旅游市场能够早日回归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让每一位游客都能享受到更加美好的旅游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