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哀莫大于心死:当心灵陷入沉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哀莫大于心死:当心灵陷入沉沦

引用
1
来源
1.
http://m.zhaonimei8.com/meiwen/688413.html

“哀莫大于心死”这个成语,我们常常挂在嘴边,却未必真正理解其深意。它出自《庄子·田子方》,原句为“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这八个字,道出了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肉体的消亡,而是心灵的沉沦。

“有的人死了,但还活着。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这句话道出了“心死”的本质:身体虽存,心灵却已枯萎。当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和兴趣,只剩下麻木和得过且过,甚至认为生命毫无意义,只是一具空壳,那么他实际上已经“死了”。

悲观是“哀”的一种表现,“心死”意味着一个人意志消沉,以一种悲观的眼光看待整个世界。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具有独特的思维能力,拥有复杂丰富的主观内心世界,其核心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今时代,我们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积极乐观不仅是生理健康的表现,也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更是工作顺利的保证。正如席慕蓉所说:“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面对人生的态度,乐观的人一定比悲观的人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失望同样是“哀”的一种表现,而希望则是认识事物的精神支柱。人总需要有希望,只有这样才会有一个坚定的目标,一个想要付出的方向和努力的动力。丁玲曾说:“人只要有信念,换句话说,只有心不死,还有希望,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而“心死”则意味着没有希望、失望甚至是绝望,给人带来不安和痛苦。试问,有什么比一个人失望、绝望更加悲哀?

“心死”往往源于生活的不顺与重担,或是内心的不安与脆弱。当今社会,许多年轻人总是在说“忧郁”,说“丧”。生活压力让人喘不过气,各种挫折在消磨我们的意志。有的人不敢爱,有的人也不敢怨,仿佛都被一种隐形的枷锁束缚,痛苦不已。但是要记得,只有勇敢地打破它,我们才可以收获新生。悲观也好、失望也好,敢于和过去告别,敢于放弃心中的执念,自然也要敢于努力,敢于争取,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心不死,以永恒的跳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