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佃亮教你如何在小说里玩转天文学
王佃亮教你如何在小说里玩转天文学
王佃亮教授是一位独特的作家,他不仅是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更是一位将科研设想融入小说创作的科幻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天文学知识不再是枯燥的科学术语,而是化作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想象空间。本文将结合王佃亮的创作经验,探讨如何在小说中巧妙融入天文学知识,让科幻作品更具科学性和吸引力。
王佃亮的科幻创作之路
王佃亮的科幻小说《未来人传奇》系列,以绿星生存环境恶化觊觎蓝星为背景,讲述了善良少年种植外星邪恶基因变成难以战胜的恶魔,剔除邪恶基因又变为常人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王佃亮详细描述了不同星球上的外星人形象,包括他们的外貌性格、言行举止、衣食住行等,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浩瀚宇宙之中。他不仅描绘了“太空船”“太空飞车”“星际母舰”的飞行原理,还提出了“负物质”“超物质”“超光速矿石”等新理念,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科学基础。
天文学知识在科幻小说中的具体应用
要在小说中巧妙融入天文学知识,需要掌握一些具体方法:
设置合理的天体运行规律:在宝树的《天象祭司》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对天体运行的思考,展现了从“日心说”萌芽到彗星周期测算的科学探索过程。这种基于科学原理的设定,让故事更具说服力。
描述真实的宇宙环境:在《大国少年·航天科幻小说系列》中,作者将天问四号、火星磁环等天文知识巧妙融入故事情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与神秘。
运用科学术语增加专业性:在描述太空场景时,可以使用“潮汐力”“引力波”“黑洞”等专业术语,但要注意解释清楚,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
结合故事情节推动发展:天文学知识不应只是背景装饰,而应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例如,彗星撞击地球的设定可以推动故事走向高潮,而星球间的旅行则可以展现不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天文学在小说创作中的多维度运用
从更深层次来看,天文学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可以分为三个维度:
现实空间:天文学知识为小说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舞台。从宇宙天象到地理区域,从自然风物到社会空间,这些现实空间元素构成了艺术形式的最终来源。
生命空间:作家通过身体感知和心理体验,将天文学知识转化为富有情感的生命体验。例如,描述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孤独感,或者外星文明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符号空间:最终,这些天文学知识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呈现出来。作家需要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文学意象,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科学之美。
实用建议:如何在小说中玩转天文学
扎实的科学基础:在创作前,需要充分了解天文学基础知识,包括天体运行规律、宇宙环境特征等。这可以通过阅读科普书籍、观看纪录片等方式实现。
合理的想象:在科学基础上,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例如,设计独特的外星文明、构思未来的太空技术等。但要注意保持逻辑自洽,避免出现科学硬伤。
巧妙的融合:将天文学知识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紧密结合,避免生硬的科普式叙述。可以通过对话、场景描写等方式自然呈现。
生动的描写:运用具体化的描写手法,让天文学知识变得鲜活生动。例如,描述一颗即将爆炸的恒星时,可以用“它像一颗即将破裂的气球,表面跳动着狂躁的火舌”。
持续的学习:天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作家需要保持学习态度,关注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理论进展。
通过以上方法,作家们可以在小说创作中更好地运用天文学知识,让作品更具科学性和吸引力。正如王佃亮教授所展现的那样,当科学与文学完美融合时,就能创造出既引人入胜又富有启发性的科幻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