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诺如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健康科普】 诺如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诺如病毒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季节性特征,主要通过人与人接触、食物和水源传播。其感染症状以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为主,潜伏期短,病程通常为2-3天。诺如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但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高发期。本文将详细介绍诺如病毒的理化特性、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及预防控制措施,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常见病毒。
诺如病毒,又称诺瓦克病毒,是人类杯状病毒科中诺如病毒属的原型代表株。它是一组形态相似、抗原性略有不同的病毒颗粒。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每年的10月到次年3月呈现高发。在中国5岁以下腹泻儿童中,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5%左右,血清抗体水平调查表明中国人群中诺如病毒的感染亦十分普遍。
诺如病毒理化特性
诺如病毒,在 0℃‐60℃的温度范围内可存活,且能耐受 pH2.7 的环境室温下 3 小时、20%乙醚 4℃18 小时、普通饮用水中 3.75‐6.25mg/L的氯离子浓度(游离氯 0.5‐1.0mg/L)。但使用 10 mg/L 的高浓度氯离子(处理污水采用的氯离子浓度)可灭活诺如病毒,酒精和免冲洗洗手液没有灭活效果。
诺如病毒的临床特征
(一)潜伏期。诺如病毒的潜伏期相对较短,通常 24‐48 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
(二)轻症病例临床表现。诺如病毒感染发病以轻症为主,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h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感染者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也可见头痛、寒颤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诺如病毒感染病例的病程通常较短,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 2‐3 天,发现病程中位数为 5 天,多数病例仅在病程第一天出现恶心、呕吐和发热,而腹泻持续时间较长。
诺如病毒的传播途径
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人传人可通过粪口途径(包括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而传播。食源性传播是通过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播,污染环节可出现在感染诺如病毒的餐饮从业人员在备餐和供餐中污染食物,也可出现食物在生产、运输和分发过程中被含有诺如病毒的人类排泄物或其它物质(如水等)所污染。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类是引起暴发的常见食品。经水传播可由桶装水、市政供水、井水等其他饮用水源被污染所致。一起暴发中可能存在多种传播途径。例如,食物暴露引起的点源暴发常会导致在一个机构或社区内出现续发的人与人之间传播。
诺如病毒病例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病例的管理。
鉴于诺如病毒的高度传染性,对诺如病毒感染人员进行规范管理是阻断传播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手段。原则如下:
1.病例:在其急性期至症状完全消失后 72 小时应进行隔离。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症状重者需送医疗机构按肠道传染病进行隔离治疗,医疗机构应做好感染控制,防止院内传播。
2.隐性感染者:建议自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后 72 小时内进行居家隔离。
3.从事食品操作岗位的病例及隐性感染者:诺如病毒排毒时间较长,尽管病例症状消失 72 小时后,或隐性感染者自核酸检测阳性算起 72 小时后的病毒排出载量明显下降,但仍可能存在传播的风险。为慎重起见,建议对食品从业人员采取更为严格的病例管理策略,需连续 2 天粪便或肛拭子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上岗。
(二)手卫生。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控制传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应按照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采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 20 秒。需要注意的是,消毒纸巾和免冲洗的手消毒液不能代替标准洗手程序,各集体单位或机构应配置足够数量的洗手设施(洗手液、水龙头等),要求相关人员勤洗手。此外,还需注意不要徒手直接接触即食食品。
(三)消毒。
1.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集体单位和医疗机构应建立日常环境清洁消毒制度,预防性消毒用于消毒地面、墙壁及物体表面的消毒液,应含有效氯 1000mg/L;食品用具应含有效氯 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作用30分钟后再清洗。
2.发生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当病人在教室、病房或集体宿舍等人群密集场所发生呕吐,应立即向相对清洁的方向疏散人员,然后对患者呕吐物、排泄物等污染物污染的物体表面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 5000mg/L~10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完全覆盖污染物,小心清除干净。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或用含有效氯5000mg/L 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 30min 后处理。
3.患者尽量使用专用厕所或者专用便器。厕所马桶或容器内的污染物,可小心倒入足量的 5000mg/L~10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作用 30min 以上,排入有消毒装置的污水处理系统。清洁中使用的拖把、抹布等工具,盛放污染物的容器都必须用含有效氯 5000mg/L 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 30min 后彻底冲洗,才可再次使用。厕所、卫生间的拖把应专用。
4.皮肤被污染物污染时,应立即清除污染物,然后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 0.5%碘伏消毒液擦拭消毒3 分钟以上,使用清水清洗干净;粘膜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 0.05%碘伏冲洗消毒。实施消毒和清洁前,需先疏散无关人员。在消毒和清洁过程应尽量避免产生气溶胶或扬尘。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应按标准预防措施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注意手卫生,同时根据化学消毒剂的性质做好化学品的有关防护。
(四)食品安全管理。
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急性胃肠炎患者或隐性感染者须向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报告,应暂时调离岗位并隔离;对食堂餐用具、设施设备、生产加工场所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对高风险食品(如贝类)应深度加工,保证彻底煮熟;备餐各个环节应避免交叉污染。
(五)水安全管理。
暂停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或二次供水设施,通过适当增加投氯量等方式进行消毒;暂停使用出现污染的桶装水、直饮水,并立即对桶装水机、直饮水机进行消毒处理;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启用相关饮用水。集体单位须加强二次供水监管和卫生学监测,禁止私自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井水、河水等作为生活用水,购买商品化饮用水须查验供水厂家的资质和产品合格证书。农村地区应加强人畜粪便、病例排泄物管理,避免污染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