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高炉炼铁环保新技术突破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高炉炼铁环保新技术突破
高炉炼铁是钢铁生产的关键环节,但同时也是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据统计,高炉炼铁工序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整个钢铁生产流程的80%以上。面对日益严峻的环保压力,钢铁行业亟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转型。
在此背景下,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应运而生。该中心由北京科技大学牵头,联合多家科研院校和企业,致力于研发新一代低碳高炉、铁区一体化智能化炼铁等关键共性技术。近期,该中心频繁与各大钢铁企业进行技术交流,积极推广最新研究成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成果当属河钢集团与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发的基于大数据智能化的高效低碳炼铁技术。该技术通过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了对高炉炼铁过程的精细化管控。
在原料端,项目团队建立了包含220多种矿石的烧结性能数据库,开发了配矿模型与专家系统。通过优化配比,不仅解决了低成本原料生产高质量烧结矿的技术瓶颈,还实现了烧结矿MgO含量的精准控制,降低了固体燃耗和吨矿成本。
在高炉冶炼过程中,该技术通过建立高炉状态预测及监测系统,实现了对高炉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同时,结合数据挖掘与专家经验,开发了智能化分析与运行状况评价系统,提高了高炉冶炼效率。
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显著。在唐钢,通过优化配矿和资源回用,吨铁成本降低了17.56元。在邯钢,烧结矿MgO含量降低至1.75%,吨矿成本减少2.25元,入炉品位提升至58.3%以上。
尽管如此,高炉炼铁的环保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从长远来看,发展短流程电炉炼钢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测,到2035年我国电炉钢产量比例将达到30%。这表明,未来钢铁行业将形成高炉炼铁与电炉炼钢并存的发展格局。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这些新技术,为高炉炼铁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钢铁行业必将实现更加环保、高效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