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遇上机器人: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之路
英歌舞遇上机器人: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之路
在2025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舞首次亮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新的呈现方式惊艳了全国观众。这场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表演,不仅展现了英歌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体现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活力。
英歌舞:四百年传承的文化瑰宝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普宁、揭阳、惠来、潮阳、陆丰及福建漳州等地区的一种糅合南派武术、戏剧等地方艺术为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中国香港和泰国等地也流行。英歌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较少文字记载,有籍可考的历史不过四五百年,其源头有许多不同版本。潮汕地区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潮汕地区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歌舞的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节奏强烈。舞者们按照《水浒传》梁山好汉的形象在脸上画着各式各样的妆容,配合锣鼓点和吆喝,边走边舞,表演气势豪壮。演出现场,围观群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对来自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赞不绝口;社交平台上,数亿次的视频点击量可谓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
春晚舞台上的创新演绎
2025年春晚的英歌舞节目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节目将英歌舞与现代科技元素相结合,通过积木玩具和机器人等载体,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全新魅力。
“文化+智造”: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英歌舞的创新传承不仅体现在舞台表演上,更融入了现代科技和创意产业。在广东汕头澄海区,被誉为“中国玩具礼品之都”的地方,多家玩具企业将英歌舞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开发出一系列积木玩具和机器人产品。
积木玩具企业通过精细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将英歌舞中的人物形象和动作特点完美还原。例如,时迁的“蛇形探路”动作、关胜的雉鸡翎装饰等细节都被巧妙地呈现在积木人偶上。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还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销往海外,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更令人瞩目的是,广东群宇互动科技公司研发的英歌舞机器人。这些机器人高45厘米,配备15个舵机模拟人体关节,能够精准还原英歌舞的复杂动作。在第23届玩博会现场,18台英歌舞机器人表演吸引了大量观众,每场表演都围得水泄不通。
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双重价值
英歌舞机器人的价值远不止于舞台表演。陈锐烽透露,从基础搭建到拼出人形,再到实体表演,英歌舞机器人正不断迭代升级。目前,该项目已将智能编程与传统文化融合,为青少年打造出跨学科学习教具,多方面锻炼创意设计能力、数学逻辑、编程知识、硬件认识、文化理解、编程与艺术融合、分析与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多维度能力。
“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适用于小学高年级至初中课程、科技兴趣小组、家庭学习以及科技竞赛活动等。”陈锐烽表示,未来,英歌舞机器人教具将进入教育市场,接受实践检验。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英歌舞的成功出圈,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通过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英歌舞不仅保留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拓展了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这种“文化+智造”的模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正如澄海区委书记王楚彬所说:“低端的产业结构绝不是澄海的未来。”先进的企业都在“拼科技、拼人才、拼创新”,如果澄海仍停留在“拼成本、拼价格、拼劳动力”这种原始竞争阶段,即使能够“卷”赢国内其他地区,也不可能“卷”赢越南、柬埔寨、老挝等新兴东南亚工厂。
无疑,汕头玩具创意产业的未来是走高端路线。英歌舞的创新传承之路,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生动写照。通过科技赋能,传统文化正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