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珙桐:植物界的活化石
揭秘珙桐:植物界的活化石
珙桐,又名“鸽子树”,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也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其独特的花形——两片洁白的苞片形似鸽子翅膀,中间簇拥着紫色的花序,仿佛一群白鸽栖息枝头,因此得名“鸽子树”。每年春末夏初,珙桐花开,微风拂过,苞片随风起舞,宛如群鸽展翅,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被誉为“中国鸽子花”。
珙桐的前世今生
珙桐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中的孑遗植物,作为著名的植物“活化石”,它见证了地球生物演化的过程。化石记录表明,珙桐在古新世、上新世曾广泛分布于北美和东亚,第四纪冰川导致其大规模灭绝,仅在中国部分地区幸存。如今,珙桐已成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四川、重庆、云南及甘肃等省份的亚热带西部中高山地区,呈间断零星分布。
珙桐的生存挑战
珙桐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喜温凉、湿润、多雨、多雾的山地环境,多生长在深切割的山间溪沟两侧,山坡沟谷地段。其原生环境多为温凉、湿润、多雨、多雾的山地环境(不能忍受38℃以上的气温)。珙桐分布区的土壤多为山地黄壤和山地黄棕壤,pH在4.5~6.5,土层较厚,多为含有大量砾石碎片的坡积物,基岩为沙岩、板岩和页岩。珙桐多分布在深切割的山间溪沟两侧,山坡沟谷地段,山势非常陡峻,坡度约在30°以上。
珙桐的野外濒危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化石记录表明,珙桐在古新世、上新世在北美广泛分布,上新世珙桐种群也曾广泛分布于东亚,第四纪冰川导致珙桐大规模灭绝,分布地仅存于中国。通过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地理信息系统及结合生态信息系统,并以全球气候预测模型为依据。学者们预测出2030年珙桐的适宜分布区将发生改变,适宜分布区将减少20%,珙桐现在的分布区将更加碎片化。
珙桐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其原生环境多为温凉、湿润 、多雨、多雾的山地环境(不能忍受38℃以上的气温)。珙桐种子败育严重、休眠期长,自然更新能力差,加上人为活动的影响,如森林砍伐、生境破碎化等,导致珙桐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目前,中国已建立多个珙桐自然保护区和迁地保育中心,迁地保育繁殖成活率达80%以上。
珙桐的文化价值
珙桐不仅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还因其美丽的花朵被称为“中国鸽子花”。1954年,时任总理周恩来在瑞士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时,正好赶上珙桐盛花期。总理第一次见到这种植物,被其花朵奇特美丽的样子所吸引,好奇之下,询问当地工作人员这种植物的名字。得到的答案——珙桐,它的故乡正是中国。日内瓦当地有很多家庭均栽植珙桐,这让周总理感到十分惊讶,他随即询问了随行人员,竟然没有人对珙桐有所了解。回国以后,总理提倡中国林业科研人员展开对珙桐引种及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工作。1970年至今,中国对珙桐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如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古植物学。目前,中国除云南省袁家湾珙桐市级自然保护区(专门的珙桐保护区)外,还建立了三个迁地保育中心,分别是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李家寨试验区(4hm2)、湖北省五峰后河林场(13.3hm2)、浙江省临安天目山临安先林业科学研究所(1.5hm2),迁地保育繁殖珙桐成活率达80%以上,生长良好(贺金生等,1995)。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及植物园对珙桐进行了引种及保育工作,如国家植物园(北园)、杭州植物园、上海植物园、湖南森林植物园、黄山树木园等。
珙桐的花形独特,两片白色苞片形似鸽子翅膀,中间是紫色花序,被誉为“鸽子树”,象征和平友好。在杭州植物园、梵净山等地均有种植,是重要的观赏树种。其花期在春末夏初,开花时如白鸽栖息,极具观赏价值。
珙桐之美,不仅在于它那高大挺拔的身姿和翠绿欲滴的叶色,更在于它那奇特的花朵——两朵硕大洁白的“花瓣”(实际上是叫做“总苞”的叶状结构)中间,是一团紫色的“花心”(这才是真正的花),远远看去,仿佛是树上停落的白鸽。正因为如此,珙桐在英文中就叫作dove tree (鸽子树)。
珙桐的花完成授粉以后,雌花会发育成一个状似小梨的核果。果实在每年10月份成熟,核大且硬,薄有果肉,酸涩而不堪食。珙桐的俗名“木梨子”和“水梨子”就是由此而来,据说,旧时旅人会拿它聊解饥渴。
珙桐,这株见证了地球变迁的古老植物,以其独特的花形和顽强的生命力,成为了自然界的奇迹。它不仅是中国的珍稀植物,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保护珙桐,就是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宝贵财富,也是守护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