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治愈系影片的叙事特点与创作手法
日本治愈系影片的叙事特点与创作手法
日本治愈系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深受观众喜爱。本文将从叙事结构、人物设定、激励事件以及形式技巧等方面,深入分析日本治愈系影片的创作特点。
影片的叙事
在电影叙事学中,波德维尔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叙事是一种形式系统。”他认为,影视作品都是由一个事件开始的,随后经过一系列情节的连缀而存在的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事件的集合体,在最后情节中的最主要矛盾得到解决、和解,从而使影片重新产生一种新的平衡状态。
以《小森林夏秋篇》为例,影片讲述了市子因不能适应都市生活而回到家乡小森,在与好友佑太和邻居吉子一家的互动中,逐渐驱散了因为都市而产生的“孤立感”,并最终放下对突然出走母亲的憎恨。这一系列事件看似相互独立,却又彼此存在因果关系,最终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影片的人物设定
治愈系影视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拥有不自觉欲望的人。他们通过对自己内心的表达,可以引发观众的移情作用。例如,《深夜食堂》中讲述的每个人物,观众往往会对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剧中人产生移情作用,并因为剧中人的完满结局达到仿佛自己得到治愈的目的。
激励事件
激励事件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治愈系影视作品中,激励事件往往不会采取过分激烈的态度,而是注重激起观众的反应,使观众和剧中人同时走出创伤,融入生活。例如,《深夜食堂》中酒鬼母亲莲和儿子之间重大转折的激励事件就是儿子在接莲出院时意外的车祸;《萤火之森》中竹川萤和银之间的激励事件是二人在去过妖怪的夏日祭典之后银误将人类小孩认成妖怪而触碰了他的身体。
影视作品形式中特定技巧的选择
一个故事的发展应该存在至少四个重要的叙事元素:故事发生时主要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故事中事件发生的长短、故事发生于何地,以及故事中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在这四个元素中,前三个为故事发生的物理层元素,最后一个元素则聚焦于剧中人物的心理层面。
以《海街日记》为例,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四姐妹长大后的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第三任妻子和同父异母的玲之间关于丧仪主持的争论,成为四人最初的交集。影片的中心是对这段故事所产生后果的解决过程,最终四个人在镰仓一起生活之后开始重新对父亲进行印象重组,达成和解。
影视作品形式中特定技巧的选择
影视作品形式的构成就是将看上去关系并不密切的、支离破碎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加工后融合成一个整体。治愈系影视作品的选择多为日常生活中时常经历的事件,通过不是非常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解决使得原本因为被社会或群体孤立的主角重新回归集体,治愈曾经经历过的情感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