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泡温泉,当心心血管疾病风险!
冬季泡温泉,当心心血管疾病风险!
随着冬季的到来,泡温泉成为许多人喜爱的休闲方式。然而,就在最近,一则关于“男子泡温泉后突发心肌梗塞”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报道,一位37岁的男性在泡温泉后感到胸闷不适,经检查发现是由于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加上温泉的高温刺激,导致了心肌梗塞的发生。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冬季泡温泉虽好,但也要警惕其中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更需要谨慎。
泡温泉为何会引发心血管疾病?
当人体浸泡在高温的温泉中时,皮肤感受到热量,会通过扩张血管来散热,导致全身血管扩张。这一过程会引起以下几个生理变化:
血压下降:血管扩张后,血液分布到身体各部位,导致血压下降。对于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这种血压的突然变化可能会引发危险。
血液浓缩:高温环境下,人体会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这会导致体内水分流失,血液浓缩。血液浓缩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容易形成血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脏负担加重:为了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对于心脏功能不全的人来说,这种额外的负担可能会引发心脏病发作。
哪些人需要特别注意?
心血管疾病患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病史的人,都需要特别小心。即使病情稳定,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血管病变,高温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孕妇:高温环境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特别是孕早期和孕晚期,应避免泡温泉。
体质虚弱者:如老年人、大病初愈者,血管扩张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乏力等症状。
高血压控制不稳定者:血压波动较大时,泡温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血压变化,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如何安全泡温泉?
控制水温:建议选择温度在38-42度之间的温泉,避免过高的水温对血管造成过大刺激。
限制时间:每次浸泡时间不宜超过15-20分钟,避免长时间浸泡导致身体过度受热、失水。
补充水分:泡温泉过程中要注意适当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导致血容量减少和血压波动。
避免空腹或饱餐后:空腹时容易引发低血糖,饱餐后会影响消化功能,建议在饭后2小时后再进行。
注意温差:从温泉出来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冷热交替导致血管剧烈收缩。
听从身体反应:如果在泡温泉过程中感到不适,如胸闷、头晕、恶心等,应立即停止并寻求帮助。
虽然泡温泉能带来身心的放松和诸多健康益处,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来说,更应该理性对待温泉养生,遵循医嘱,量力而行。在享受温泉带来的舒适时,也要时刻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确保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