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桂凤与陈祥源:宁波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桂凤与陈祥源:宁波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故事

引用
人民网
12
来源
1.
http://zj.people.com.cn/n2/2024/0313/c186327-40774247.html
2.
https://www.cnfyblh.com/exhibition/230.html
3.
https://wglyj.ningbo.gov.cn/art/2024/11/26/art_1229835115_58929743.html
4.
https://m.douyin.com/share/note/7352414077886532879
5.
http://www.haishu.gov.cn/art/2024/12/13/art_1229100899_59099788.html
6.
https://www.fh.gov.cn/art/2024/12/20/art_1229045201_59156522.html
7.
http://111.75.179.137/ILASOPAC/NTRdrBookRetr.do;jsessionid=6A141488E2409BC486E304879FD87756?SearchType=name&SearchKey=%E4%BD%99%E5%A7%9A%E5%9C%9F%E5%B8%83%E5%88%B6%E4%BD%9C%E6%8A%80%E8%89%BA&PageNum=10&searchWay=searchWayPrv&ResearchSearchType=null&researchSearchKey=null
8.
http://111.75.179.137/ILASOPAC/NTRdrBookRetr.do;jsessionid=93858B94049F5C00E2A3AA31DE6DD70F?SearchType=name&SearchKey=%E5%9B%9B%E6%98%8E%E5%8D%97%E8%AF%8D&PageNum=10&searchWay=searchWayPrv&ResearchSearchType=null&researchSearchKey=null
9.
https://www.zjpu.edu.cn/info/1043/6643.htm
10.
http://111.75.179.137/ILASOPAC/NTRdrBookRetrInfo.do;jsessionid=6A141488E2409BC486E304879FD87756?recno=900083273&random=-1986972922&libid=
11.
http://opac.hynu.cn:443/opac/search?searchWay=author&q=%E7%8E%8B%E7%87%95%E8%8A%AC
12.
https://www.wyu.edu.cn/fyxy/info/1416/10142.htm

在浙江宁波余姚,有这样两位老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声音守护着家乡的传统工艺。一位是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桂凤,另一位是四明南词传承人陈祥源。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坚守在非遗传承的第一线,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宁波的文化故事。

01

王桂凤:用一梭一线织就非遗传奇

今年88岁的王桂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姚土布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她与土布结缘已有70余年,从15岁开始学习织布,如今依然精神矍铄,每天都在为传承这门古老技艺而努力。

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至宋明时期达到鼎盛。这种手工纺织技艺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繁多的花色闻名于世。王桂凤回忆说,小时候经常看到母亲在织布机前忙碌的身影,耳濡目染下,她对土布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岁那年,她正式开始学习织布,凭借天赋和灵巧的双手,很快就掌握了全套技艺。

王桂凤的土布作品种类繁多,从日常生活用品到艺术装饰品,应有尽有。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她的代表作《梅兰菊竹》。这件作品长180厘米,宽80厘米,以深色土布为底,用不同格纹的土布精心缝制出梅兰竹菊图案,既体现了土布的精致细腻,又蕴含着清雅淡泊的意境。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技艺,王桂凤在余姚市小曹娥镇建民村建立了土布展示馆。展示馆占地200平方米,设有土布史展览、土布产业文化、土布制作技艺流程等多个展区。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了解土布的制作过程,还可以亲手体验织布的乐趣。展示馆还开设了手工课程,教孩子们制作口径包、香包等土布工艺品,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走进生活。

02

陈祥源:用扬琴弹奏出四明南词新韵

与王桂凤一样,陈祥源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传承的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四明南词。这种曲艺形式以其华丽典雅的辞藻和优美动听的曲调,被誉为“浙江曲艺中的贵族”。

陈祥源自幼喜爱音乐,对四明南词更是情有独钟。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他不仅掌握了四明南词的演唱技巧,还精通扬琴演奏。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曾多次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将四明南词的魅力展现给更多观众。

2024年12月,龙观乡在后隆村举办了一场四明南词专场演出。陈祥源携手陈雪芸等传承人,为村民们带来了《西湖十景》《何文秀初访桑园》《蝴蝶姑娘做亲》等经典曲目。演出将说、噱、弹、唱、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展现了四明南词的独特魅力。

除了演出,陈祥源还积极投身于四明南词的传承事业。他与宁波市曲艺家协会合作,通过收徒传艺、举办讲座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同时,他还参与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精神的新作品,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03

非遗传承:从个人坚守到全民参与

王桂凤和陈祥源的故事,是宁波非遗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余姚市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已形成一套完善的保护机制。目前,余姚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项目11个、宁波市级项目41个、余姚市级项目104个,非遗传承人更是多达177位。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余姚市不断创新传承方式。余姚土布与时尚设计师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四明南词则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等方式,培养年轻观众。同时,余姚还积极打造“云端非遗馆”,运用VR技术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感受非遗魅力。

在王桂凤和陈祥源等传承人的努力下,这些承载着宁波历史记忆的非遗瑰宝,正以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展现着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