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见证上海百年沧桑巨变
苏州河:见证上海百年沧桑巨变
苏州河,这条蜿蜒流经上海的母亲河,见证了这座城市从江南水乡到国际大都市的蜕变。作为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用5000年酝酿了大半个古代上海,又用100年绘就了近代国际大都市的最初框架。它串起了上海的过去和未来,记录着上海城市文明、工业发展的变迁,也寄予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工业文明的摇篮
开埠后,苏州河凭借其航运之便利、用水之畅达,迅速成为上海最早的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沿岸分布着众多工厂、仓库等工业遗产,每一处都承载着上海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福新面粉厂,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于1912年创建,是近代上海最大的私营机器面粉厂。厂址位于光复路423-433号、长安路101号,毗邻苏州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1956年,福新面粉厂与阜丰面粉厂合并经营,更名为公私合营阜丰福新面粉厂,成为当时上海唯一的机制面粉厂。如今,福新面粉厂旧址已完成保护更新工作,静待新使用功能的置入。
四行仓库,位于光复路1号,原为盐业、金城银行与华侨创办的中南银行在上海设联合营业所。1922年大陆银行加入,统称“北四行”。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以谢晋元为首的将士们在此与日军血战四天四夜,创造了抗战中广为传颂的奇迹。如今的四行仓库被改建成“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
怡和打包厂,由著名英资洋行怡和纺织局旗下子公司于1931年修建,主要承接原棉、棉纱、生丝、废丝、羊毛、皮革等轻抛货出口商品的水压机打包业务。每年的打包业务约有4万至5万包,是当时苏州河上最重要的物流站点之一。如今,这座承载着民族工业发展记忆的建筑,经过保护修缮,焕发新生。
文化传承的新地标
随着时代的变迁,苏州河畔的老工业区迎来涅槃重生。M50创意园,作为苏州河畔被保留得最为完整的民族工业纺织建筑遗存,如今已成为一个集艺术画廊、独立品牌、创意工作室等群集的创意设计主题艺术园区。
M50创意园因位于莫干山路50号而得名,这里最初是徽商周氏家族于1937年创办的信和纱厂,解放后为上海第十二毛纺织厂,1994年定格为上海春明粗纺厂,拥有自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4.3万平方米。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艺术画廊、独立品牌、创意工作室等群集的创意设计主题艺术园区。
薛松是M50创意园第一位入驻的艺术家,2001年他偶然来到这里,就被这里工业特色明显的历史建筑吸引住了,随即便租下了7号楼3楼作为自己的工作室。“在薛松的介绍引荐下,国内外知名度极高的画廊‘香格纳画廊’入驻园区,还吸引了丁乙、张恩利、严培民等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纷纷入驻。2004年,M50还与东方明珠、新天地等被《TIME》杂志亚洲版推荐为上海的文化地标,从而又吸引国外大批艺术爱好者慕名而来。”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如今,M50引进了包括英法美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个艺术家工作室以及画廊、设计机构等,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文化名片。
时代变迁之中,M50里的工业遗风被很好地保留下来,赋予新的生机:斑驳发白的厂房外墙是不断在变换的鲜艳涂鸦,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合影留念;约40米高的全砖烟囱摇身一变,成为普陀区非遗传承人程丽的“艺起疗愈”项目展示地,竹编、品茗都能在这里体验;有着90多年历史的纺织厂水塔被打造成复古咖啡店,成为社交平台上网友们争先恐后的打卡地。
生态治理的典范
曾经的苏州河,经历了从“淘米洗菜”到“全线黑臭”的污染历程。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全面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拆除废弃的货运码头,关停搬迁沿岸工厂,出让土地、建设生态绿地,一场苏州河“保卫战”就此拉开序幕。
随着苏州河沿岸环境综合整治的推进,苏州河水岸逐渐恢复了生态环境的自然特色,河中、河面再次有了各种鱼类和鸟类,河畔形成了成片的绿化和公园。2022年,苏州河水上航线投入试运营,航程覆盖到上海五个区,外滩源、四行仓库、昌化路、中山公园、长风公园和梦清园、西康路7个客运码头悉数投入使用,至今年八月已接待各类游客、服务对象近18万人次。
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地下设有一个容积达到2.5万立方米的雨水调蓄池。这个设施的用途是在降雨初期收集含有较多杂质的初期雨水。等到雨停之后,当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恢复,便通过泵站将调蓄池中的雨水输送至排水管网,最终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专业处理。更值得注意的是,调蓄池上方设有管道雕塑,它不仅承担着排气的功能,还能让市民聆听到地下水流动时发出的悦耳声音。
如今的苏州河,不仅是一条生态活力岸线,更成为了展现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窗口。漫步河畔,欣赏两岸的工业遗产、历史建筑,感受城市的脉搏,已成为上海市民和游客的一种生活方式。苏州河,这条见证了上海百年沧桑巨变的母亲河,正以全新的姿态,续写着这座城市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