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不是谁都能跑的!
马拉松不是谁都能跑的!
近年来,马拉松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全民参与热潮。据统计,2023年全国共举办约580场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次近550万。从一线城市到中小城市,从专业运动员到普通市民,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马拉松运动中来。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马拉松并非适合所有人。
2024年12月,在一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一位70岁的资深跑者在完赛后不幸猝死。这位被称为“九星跑者”的老人,在2018年北京马拉松中曾跑出3小时23分的好成绩,在70岁年龄组中排名第二。他的离世令人痛惜,也引发了人们对马拉松参赛安全的深刻反思。
马拉松是一项极限运动,对参赛者的心肺功能、耐力和肌肉力量都有极高的要求。以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事之一的波士顿马拉松为例,其参赛标准逐年提高。2026年赛事中,18岁到34岁年龄组男子选手的报名标准为2小时55分钟以内,女子选手则需在3小时25分钟以内完赛,比2024年的标准分别提高了5分钟。
要达到这样的水平,需要经过系统的科学训练。汉森马拉松训练法是美国大众跑者普遍采用的训练方法,该方法强调训练过程中始终贯穿累积性疲劳原则,重视轻松跑和实质训练的结合。具体来说,一周轻松跑的总跑量应占周跑量的50%,而长跑则应安排在每两周一次的周末,距离为周跑量的25%-30%。
然而,许多业余跑者往往忽视了科学训练的重要性,盲目追求速度和成绩,这无疑增加了运动风险。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更易受到运动伤害。因此,在参与马拉松运动前,每个人都应该进行充分的自我评估。
首先,要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清晰的认识。建议在开始训练前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检查。其次,要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切忌急于求成。最后,要时刻关注身体的反馈,一旦发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寻求专业意见。
马拉松运动的魅力在于挑战自我,但更重要的是珍视健康。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拉松,既不过分推崇,也不盲目排斥,让这项运动真正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助力,而非健康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