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有关秋天的10首经典古诗词: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有关秋天的10首经典古诗词: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8098332959873083

苏轼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其中关于秋天的诗词更是独树一帜。苏轼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秋日画卷。既有对秋天萧瑟景象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从“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的豁达,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的感慨,苏轼以诗寄情,以词达意,让我们在品味这些经典诗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那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点明了写作缘由和心情。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能多团聚,但这一愿望在密州任上仍未实现。到熙宁九年中秋,苏轼与胞弟苏辙分别已七年未得团聚。面对皓月当空,苏轼心潮起伏,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主要目的是怀念胞弟苏辙。这种手足情深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

2.《西江月·中秋和子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关于《西江月·中秋和子由》的写作时间,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有文献记载,如孔凡礼、刘尚荣的《苏轼诗词选》认为此词是绍圣四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儋州。这一时期,苏轼已被贬至海南岛儋州,处于人生极为低谷的时期。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即元丰三年。这一时期,苏轼同样处于政治失意、生活困顿的状态。尽管写作时间存在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此词是苏轼在远贬他乡、心情极度低落时所作,苏轼在词中通过“中秋”这一传统团聚节日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孤独悲苦的心情。他渴望与亲人团聚,但现实却让他孤身一人面对中秋的明月。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词中的孤独感和凄凉感更加浓厚。

3.《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是苏轼在元祐五年任杭州知州时赠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通过对秋末冬初景色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深情劝勉,诗歌展现了苏轼的广阔胸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时,它也体现了北宋时期文人雅士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的珍贵。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苏轼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资料之一。

4.《行香子·秋与》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这首词大致创作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迁惠州后,具体可能是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苏轼痔疾发作并治愈后的深秋时节。此时苏轼已步入晚年,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心境复杂。苏轼一生才华横溢,但仕途多舛。他因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而遭贬谪,晚年更是被贬至遥远的惠州、儋州等地。在惠州期间,苏轼虽身处逆境,但仍保持着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创作了大量诗词以抒发情感。

5.《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中秋,当时苏轼正被贬谪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这一年,苏轼已步入中年,仕途上的坎坷使他深感人生的无常与艰辛。苏轼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他通过描绘月宫的清凉自由和现实的苦闷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词以中秋之月为背景,通过写景抒情和叙事议论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6.《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这首词创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的重阳节,地点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涵辉楼。当时苏轼正被贬谪至此,而徐君猷则是黄州的知州。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政治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然而,徐君猷并未因苏轼的贬谪而疏远他,反而与他交情深厚。在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里,苏轼与徐君猷等人在涵辉楼宴饮,并写下了这首词以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据弘治《黄州府志》记载,徐君猷在任黄州知州期间“崇儒重道,下士爱民”,深受百姓爱戴。苏轼在黄州期间,虽然生活清苦,但得到了徐君猷的关照和支持,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7.《菩萨蛮·西湖》

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
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

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八月,地点在杭州西湖。当时,苏轼在杭州任职,而送别的对象陈襄则是即将罢任杭州知州,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任知府。苏轼与陈襄交情深厚,两人同在杭州任职期间相互支持与合作。陈襄的离任对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离别,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

8.《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此词创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九月,苏轼由常州赴登州途中,经过楚州时遭遇大风,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这一信息在《与杨康公三首》其三及《书遗蔡允元》等文献中得到了印证,与词中“秋风来万里”、“羁舍留连”等描述高度吻合。当时苏轼已步入中年,仕途上虽有所波折,但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自然景物也更为敏感。此次旅途中的大风天气,无疑触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促使他写下了这首充满秋愁与人生感慨的词作。

9.《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的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词作。它通过对少妇形象的细腻描绘和秋景的生动渲染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对远方郎君的深深思念。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的普遍命运和内心世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10.《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
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这首词创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的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地点在苏轼当时任职的杭州。苏轼在此期间担任杭州太守,结交了不少新朋友,其中有一位名叫苏坚(字伯固)的泉州人,与苏轼情谊甚笃,唱和颇多。全词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宴饮、联想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他告诫人们不要为秋天的到来而悲叹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这种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使得苏轼的这首词作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