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科学减盐,守护健康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科学减盐,守护健康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cqcdc.org/index.php?a=shows&catid=2254&id=3232

随着人们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口味也随之越来越重。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每天盐摄入量为11克,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5克/天)。盐作为“百味之首”,起到为食物调味与保鲜防腐的作用,但吃盐过多对健康危害却有很多。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从2019年起将每年9月15日所在的第三周定为“9·15”中国减盐周,本周是第6个“9·15”中国减盐周。在这一周,继续向公众传播“就要5克”的减盐理念和生活技巧,引导每个人知晓自己的口味及食盐摄入量,倡导“人人行动 全民控盐”,促进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盐的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约为一个啤酒瓶盖平装满一盖的量),折合成钠摄入量为不超过2000毫克。

高盐饮食的危害

盐摄入过多会引起血压升高,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血压升高又显著增加脑卒中、心脏病的发生风险。这是因为食盐中的钠元素进入血液后引起血容量增加,血管压力增强,及刺激交感神经使动脉收缩,血压随着上升。高盐饮食是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此外,高盐饮食还和超重肥胖、肾病、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警惕隐藏的盐

除了烧菜时放的盐,日常生活中还有各类“隐藏盐”存在,有些食物吃着不咸,但盐分同样很多。只有自觉的减少这些隐藏的高盐食物,才能真正做到减盐。比如:

  • 调味品:如酱油、耗油、生抽、豆瓣酱、味精、鸡精等;
  • 预包装食品:如加工的鱼类、肉类、蔬菜、豆类等制品、熟食、方便食品、焙烤食品、调味包等;
  • 腌制食品:如火腿、腌腊肉制品、咸菜等;
  • 零食:如膨化食品、罐头、话梅、蜜饯、坚果、饼干、月饼等;
  • 其他:如挂面、面包、番茄酱、饺子皮等。

限盐的生活小技巧

  1. 家庭配备定量盐勺、盐罐等减盐工具,根据全家平时用餐人数和习惯,计算一段时间(一周或一个月)的盐总量放入限盐罐中,每餐使用限盐勺从中定量取用。
  2. 购买调料、预包装食品时,查看食品配料表和营养标签,在同类产品中选择钠含量相对较低者。
  3. 用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低钠盐是在普通食盐中混入一定比例的氯化钾制成的食盐替代品,做到了减钠不减咸。但高温作业者、重体力劳动、高钾血症、肾功能不全患者等不宜使用。
  4. 做菜时多用葱、姜、蒜、辣椒等香料进行提味,或利用洋葱、番茄、香菇等蔬菜本身的风味为汤增加咸味,减少放盐和调味品,特别是烹饪海产品等富含钠的食品时。
  5. 推迟炒菜放盐的时间,待出锅时再放盐,能在菜肴口味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盐的摄入量。
  6. 以酸代咸也是一个好方法,多采用糖醋、凉拌做法,弥补咸味的不足。
  7. 优化烹饪方式,减少炒菜、红烧、酱爆等做法,多用蒸煮的方式。
  8. 不宜过多食用菜汤、汤泡饭,咸味较重的食物可在水中涮一遍后再吃,弃掉汤汁。
  9. 在外就餐或点外卖时主动要求少放盐,少食用方便食品,减少调料包的使用量。
  10. 婴幼儿辅食单独制作,老年人味觉感知退化,对咸味不够敏感,更应注意减盐。

吃盐的多少完全是一种生活习惯,其纠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减盐的起始目标宜设定在减少10%~20%,不会对食物口味和生活产生影响,之后再不断调整,久而久之就能达成最终目标。一般来说,人两周便能适应新口感,3个月后可形成习惯。

本文原文来自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