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上海人的年夜饭:每道菜都有好彩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上海人的年夜饭:每道菜都有好彩头!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51626387_121924581
2.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329094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057005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B7FOP705531TUH.html
5.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850484
6.
https://mzj.sh.gov.cn/lnb-wsws/20240208/8b33f44927ea440fbb09cdd4f5badf4c.html
7.
https://m.toutiao.com/article/7462722752223396379/
8.
https://www.shanghai.gov.cn/nw4411/20240206/0ed8579e55f943899c611d3829b82995.html
9.
https://www.shanghai.gov.cn/nw4411/20250130/cc93e8344f604767908c35bc04270912.html

上海的年夜饭,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这座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里,年夜饭不仅是一顿简单的晚餐,更是一场凝聚亲情、传承文化的仪式。

01

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上海年夜饭的最大特色,就是将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一方面,保留了诸多传统习俗和菜品;另一方面,又不断吸收各地美食精华,形成独特的海派风格。

比如,传统的八宝鸭是上海年夜饭的必备菜品。这道菜始于清朝,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制作时,将板栗、白果、猪肉丁、鸡肉丁、香菇、火腿等八种原料与糯米充分搅拌,填入鸭腔内,再蒸制数小时而成。成品鸭酥不烂,浓香软糯,咸中带甜,寓意着“八方进宝、四海来财”。

而创新的菜品如“全家福”,则体现了上海人包容开放的胸怀。这道菜汇集了各种蔬菜、肉类和海鲜,色彩鲜艳,营养丰富。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食材,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02

每一道菜都是一个故事

在上海年夜饭的餐桌上,每一道菜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

比如,鱼圆和肉圆是必不可少的。鱼圆象征“年年有余”,肉圆寓意“团团圆圆”。罗店鱼圆更是讲究,要从“色”“香”“味”“形”“质”五个方面严格把控。鱼肉中加入猪油和蛋清,一斤鱼肉要正好做成70个鱼圆,大小均匀,表面光滑,口感滑嫩有弹性。

又如,南翔小笼馒头不仅是美味的点心,更寄托着上海人的乡愁记忆。每两面粉制作10只馒头胚,每只小笼要达到18个以上的褶子,形如荸荠,玲珑剔透。急火蒸熟后,先开窗,后喝汤,蘸着香醋,一只小笼馒头下去,视觉和味觉达到双重的满足。

03

年夜饭里的温情与传承

上海年夜饭的魅力,不仅在于美食本身,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亲情与文化传承。

在浦东新区,家家户户都会做一道百叶包肉,俗称“铺盖”。出锅后改刀装盆,宜酒宜饭。讲究一点的人家则有虎皮凤爪、蜜汁叉烧、四川糟蛋、广式香肚、宁波醉蟹、象山血蚶、绍兴风鹅、台州鳗鲞等。

热菜的阵容也相当壮观,清炒虾仁一亮相便举座叫好。在上海方言中,虾仁与“欢迎”谐音,用它来担当开场锣鼓,讨个好口彩。接下来可以是椒盐排骨、蚝油牛肉、芙蓉鸡片、糟溜鱼片、酱爆腰花、茄汁明虾、芹菜炒鱿鱼、八宝鸭、走油蹄髈——这道老外婆风格的大菜一上桌,气氛顿时就热闹起来。有时候家庭主妇还会炒一盆冬笋蹋棵菜,在上海方言中有“脱苦”的寓意,大家举箸时不免会心一笑。最后必须上一条鱼,而且是全鱼,取“有头有尾”之意,清蒸或糖醋。孩子们这个时候也顾不上“吃剩有余”了,雨点般地落下,吃了个底朝天!

高潮来了,一大砂锅热气腾腾的全家福,可以是一只金光闪闪的紫铜暖锅,也可以是一只式样笨拙的大砂锅,反正配料要丰富而扎足,鱼圆、肉圆、爆鱼、猪脚、肚片、水发肉皮,还有黄澄澄的蛋饺(这叫金元宝,自己家里做,中老年朋友都有温馨记忆),排列得整整齐齐,下面垫一层象牙色的白菜心和亮晶晶的粉丝(俗称银线),这样的喜庆模式,成为“大团圆”的吉祥符号,也预示着来年幸福指数一路飙升。

进入尾声,八宝饭上来了。软糯烂烫的八宝饭,上面铺着红红绿绿的蜜饯,一勺挖开,中间埋着乌泱泱的豆沙馅,香气扑鼻,谁也挡不住。

如果有刚刚出油锅的黄芽菜肉丝春卷,那么又是一次小高潮。好了,大家饱嗝连连,面红耳赤,打开电视机,春晚开始啦!

吃货朋友看到这里也许会问:怎么没有汤圆?

上海人家过年,汤圆是不可少的。良辰美景,阖家团圆,这层美好的意思一定要通过汤圆来强调。三四十年前,上海弄堂人家包汤团是一道烟火气颇浓的风景,也是过年的暖场戏。拿我家来说吧,妈妈先要选上几十斤上等糯米,淘干净后浸泡一天,第二天水磨成浆,这份苦差事通常由我来担当——我在读小学三四年级时就推磨了。我家有一只相当考究的石磨盘,是妈妈从绍兴乡下背来上海的。开磨前她老人家要用碱水洗净,磨缝浅了还要请石匠重新凿过。磨盘大如席面,推起来要用吃奶的力气,但看到乳汁般的米浆从磨缝里汩汩流出,再想想汤团的美味,再苦再累也不在话下了。

糯米浆盛在缸里沉淀,要吃时舀进细布袋里吊一夜沥干,掺上熟芡揉上劲后就可以包汤圆了。汤圆馅心要提前半个月腌好,板油、绵白糖加黑洋酥腌透,搓成小颗粒包进雪白的皮子里。所以南方的汤团表面是很光洁的,风一吹,皮有点结硬,摸上去就像婴孩的屁股。上海人家包汤团,跟北方人家包饺子一样,对应着全家老少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特定情景。

水开了,汤圆扑通扑通地下锅,三点水后浮起。咬一口,皮子糯性十足,但从来不会粘牙。乌黑油亮的馅心直往口腔里喷射,甜甜的,烫烫的,让人满心欢喜。

猪油黑洋酥汤圆其实是宁波风味。上海郊区一般吃荠菜肉汤团,个儿大,四只盛一碗就满了。在上海的安徽人吃鲜肉汤团,也是赛梨大的。今天的上海人更喜爱吃黑洋酥猪油汤圆。

上海人过年还要吃年糕,大约是取“年年高升”“步步登高”的意思,也有高高兴兴的祈愿在里头。这也是江南稻米文化的呈现,跟处于小麦文化背景的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同工异曲。

青菜汤年糕,青白相间,加一勺熟猪油,又香又鲜。黄芽菜肉丝炒年糕、荠菜冬笋肉丝炒年糕也是不少人的最爱。再上个档次就是黄芽韭菜肉丝炒年糕了,哐哐炒的时候缕缕香气飘出灶披间窗外,绝对馋人欲滴哦!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上海年夜饭的魅力,不仅在于美食本身,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亲情与文化传承。每一道菜背后,都凝聚着上海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上海年夜饭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让每一个上海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文化的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