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甘薯双拱棚育苗技术:让农民增收的秘密武器
川南甘薯双拱棚育苗技术:让农民增收的秘密武器
“以前我们这里种红薯,都是等到3月份天气暖和了才开始育苗。现在有了双拱棚育苗技术,12月底就能开始育苗了,提前了一个多月!”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复兴镇治安村的村民兴奋地说道。
这项看似简单的技术创新,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据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德银介绍,采用双拱棚育苗技术后,红薯产量显著提升,亩产增加了1000斤以上。更令人惊喜的是,由于提前上市,避开了10月前后红薯集中上市的高峰期,市场价格从每斤0.5元提高到了1.5元,翻了整整三倍。
这项技术为何如此神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具体操作要点:
搭建双拱棚:首先搭建一个大拱棚,规格为30米长、8米宽、顶高3.2米。大拱棚承载量应不低于雪荷载0.20 KN/㎡,风荷载0.20 KN/ ㎡。然后在苗床上搭建小拱棚,宽度1.4米,拱高60厘米,用竹片作拱架,覆盖塑料薄膜。
苗床准备:选择背风向阳、交通方便、靠近水源、土壤疏松且3年以上未种植过红薯的地块。每666.7 ㎡施高氮复合肥100 kg,腐熟有机肥1 500 kg~2 000 kg,均匀撒在土壤里,深翻一遍。排种前3天内再翻松,耙碎整平。
播种管理: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8℃以上,大拱棚内温度10℃以上时播种。每平方米苗床排种15公斤,种薯采用斜放法,头部朝上斜放,尾朝下倾斜45°,薯距10厘米。排好后撒一层细土填满种薯间隙并覆没种薯,浇足沼液或清粪水使床土完全湿润。
温度管理:种薯出苗前保持床温25-35℃,出苗后控制在25-28℃。当苗长到17-20厘米时,采用白天晾晒、晚上盖的方式炼苗。
水分管理:播前浇透水,出苗后保持土壤湿度65%-80%。结合浇水进行多次追施尿素肥,每10㎡不超过0.25kg。
这项技术不仅在宜宾市高县推广,还得到了国家甘薯体系岗位专家、四川省农科院谭文芳研究员的高度认可。她指出,双拱棚育苗技术有效抑制了黑斑病的发生,提高了出苗率,而且采苗量每平方米增加了300-500株,苗齐苗壮。
“这项技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非常适合在农村推广。”张德银副院长表示,通过双拱棚育苗技术和高产栽培配套种植技术的结合,有效解决了红薯产地生产技术落后、病虫害严重、产量偏低、品质欠佳、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
目前,宜宾市常年红薯播种面积约为200万亩,生产的红薯具有养分积累多、外形好、口感好、产量高、价格优、耐储藏等优点,深受市场欢迎。以红薯为原材料的加工企业也越来越多,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双拱棚育苗技术的成功推广,为川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红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