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审美降级?资本、算法与社交媒体的共同作用
内娱审美降级?资本、算法与社交媒体的共同作用
近年来,“内娱审美降级”这一话题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引发了广泛讨论与深思。随着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观众对于影视作品、音乐、综艺乃至明星形象的期待与日俱增,但部分作品与现象却似乎背离了这一趋势,让人不禁感叹“审美降级”。
事实上,审美作为个人的主观化行为,很难用某一两个案例来讨论“审美是否降级”。但是当舆论的焦点频繁涉及相关话题,背后必然与群体行为有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现象,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之道。
“内娱审美降级”?
“内娱审美降级”并非一个简单的评价标签,它涵盖了从内容创作到表现形式,再到市场导向等多方面的变化。自2014、15年开始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按照同一模式制作的影视剧数量越来越多,而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影视作品题材开始呈现单一化趋势,情节老套,缺乏创新和深度,在泛滥扎堆儿的古装剧、甜宠剧中,“撞脸”的情况频繁发生,长此以往,导致了观众审美疲劳现象的出现。简而言之就是,资本的过度介入剥夺了大众审美的权利。
如,2023年初爆火的《狂飙》中,高启强的继子高晓晨就被网友称为“资本的丑孩子”。网友说:小时候还会弹钢琴的小王子,长大后却成了染着黄毛、不时瞪眼嘶吼,仿佛精神状态不正常的「李宏伟二代」。网友的评价,精准的、一针见血的。
年中,网络传言投资千万定制的大男主剧《山有木兮木有心》,据说是资本为了捧自家亲儿子,拉来了一堆童星出身、颜值在线的演员为其搭戏。
年末,在刘诗诗重回古偶赛道的新作《一念关山》中,出演男主角的刘宇宁,也备受争议,该剧上线之初,男主刘宇宁被网友恶评“贼眉鼠眼”、配不上女主角刘诗诗等等。
在内容同质化,资本掌握话语权的情景下,2023年堪称是被“资本的丑孩子”裹挟的一年。
面对内娱审美降级的现状,部分网友和知名编剧汪海林老师一样,不由地开始怀念起“煤老板”们勇闯娱乐圈,做投资人的年代。
在他们看来,煤老板虽喜欢往剧中“塞人”,但“煤老板”们从不干预创作者的工作,且“煤老板”们的审美普遍都很在线,男演员面容俊朗、英气十足,既不油腻也不过分秀美;女演员则有的明艳大气,有的温柔知性,美的各有特色,美的各不相同。
虽然,这一时期的明星们在外形上也并非完美,也存在一些“缺陷”,但这些“缺陷”反倒成了她们的特点,且与她们所饰演的角色贴合,她们美的有特点,有记忆点,会让观众们不自觉的忽略他们的“缺陷”,反倒是记住她们各具特色的美。
反观当下的内娱,“普”占领了高地。其实,也不能完全用“普”来形容,只是她们美的、帅的太过于标准化、统一化,以至于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加上影视作品,题材相似、服化道相似等等,明星爱豆的“普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了。
娱乐圈,本是个俊男美女扎堆的名利场,“好看”是张入场券。
明星们透过屏幕用更多的作品和角色获得观众的认可,再转化成一张张电影票和晚间黄金档的收视率数字,这是过去的明星们、演员们成名前的必经之路。
但如今,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一条不同寻常的捷径便随之而来。
2013年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开始进入社交网络大爆发的时代。
以图文、短视频为核心传播介质的各类社交媒体,逐渐掌握了舆论和流量的话语权,用户主观层面的审美偏好被平台通过行为数据进行捕捉和分析。
按照平台算法的判断逻辑,一个人好不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否为平台内部带来更多的流量。
而大众审美虽然有基于大众共识的、无形的标准,但大尺度擦边以及猎奇向的内容显然更能产生巨额流量,于是审美与审丑像磁铁的两极,分别占据了流量的两端。
当数据分析取代理性认知和价值度量的批判性审美逻辑,决定人们会看到怎样的“美”时,也在摧毁大众的“审美”能力。
在数字化媒体生态中,内容创作者们为了迎合数据算法,越来越喜欢用标签、关键词的方式来生产内容,这导致数字媒体生态下的“美”被量化成了极度写实的冷白皮、A4腰、筷子腿等广泛传播的标签。
而“塑造美”的方式,就是将这些标签集合到一起。
所以,过去带有瑕疵的自然美,被拼图一样从头到脚打造的“全面精致美”所替代,审美也变得越来越单一,以至于整个娱乐圈“美得一模一样,丑得百花齐放”。
数字媒体平台不仅影响了大众审美的标准,也改变了鉴赏美的环境。
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的名言“距离产生美”,是大众耳熟能详的美学原理。
但随着社会化媒体传播的盛行,距离被拉近,审美也在被标准化,美的界限也在被模糊化。
“审美降级”现象部不单单出现在内娱,而是在全球范围内的。
尤其是当社交媒体成为网络舆论的主场,并且以争夺眼球为核心竞争规则的当下。
如好莱坞《美人鱼》《白雪公主》的选角“黑化”,甚至连《魔卡少女樱》等经典作品的重制动画也难逃“纸片人变丑了”的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