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肺癌诊断:从影像识别到精准医疗
AI赋能肺癌诊断:从影像识别到精准医疗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肺癌诊断方法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低剂量螺旋CT(LDCT)虽然能有效筛查肺结节,但假阳性率较高,可能导致过度诊断和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此外,病理学检查虽然准确,但过程繁琐,且对医生经验依赖性强。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肺癌诊断带来了新的希望。AI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快速分析大量医学影像数据,辅助医生进行更精准的诊断。
2024年9月,美国哈佛医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布莱根妇女医院联合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开发了一种名为CHIEF的AI模型,能够对多达19种癌症进行精确诊断。在测试中,CHIEF在癌症检测方面的准确率高达94%,在多种癌症类型中的准确率更是达到96%。与现有最先进的AI方法相比,CHIEF的准确率提升了36%。
在国内,推想医疗和汇健科技等企业也在AI肺癌诊断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推想医疗的肺结节CT影像辅助分诊与评估软件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在多家医院投入应用。该系统能够快速识别肺部结节,并提供良恶性预测,显著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和诊断准确性。
汇健科技则创新性地将CT影像与血清蛋白组学相结合,开发了肺结节多模态良恶性鉴别系统LungSeer。该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减少98%的良性结节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同时避免91%的早期恶性结节被延误治疗。其核心产品LungGPT,通过分析CT影像特征,能够为医生提供精准的诊断建议。
尽管AI在肺癌诊断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AI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医疗数据,而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一直是医疗行业的关注重点。此外,AI系统的普及还需要解决技术标准化、医生培训以及患者接受度等问题。
然而,这些挑战并未阻碍AI在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根据工信部最新数据,全国已累计开展500多例5G远程手术,最远跨越5000公里,有力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向边远地区延伸。AI智能影像分析产品也在基层医疗机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基层医生的诊断水平。
专家普遍认为,AI与医疗的深度融合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树新指出,“智能+远程”医疗打破了技术和地域的时空壁垒,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也表示,要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推进医学装备高质量发展,为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AI在肺癌诊断乃至整个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它不仅能够提升诊断效率和准确性,还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让更多患者受益于精准医疗。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AI只是辅助工具,最终的诊断和治疗决策仍需由医生完成。只有人机协同,才能真正实现医疗水平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