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因为热爱 “90后”西安小伙为秦腔写了一本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因为热爱 “90后”西安小伙为秦腔写了一本书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0835834_121443915

在西安,有一位90后小伙,他不仅是一位资深的秦腔爱好者,更是一位专业的戏曲主持人。他就是陕西戏曲广播知名主持人杨瑶。近日,由他撰写的《遇见秦腔——陕西戏曲探微》一书正式问世,该书以24万字的篇幅,记录了秦腔艺术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展现了这位年轻传承者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


杨瑶在新书发布会现场演唱。 (记者 尚洪涛 摄)

古老的秦腔,在西安并不乏青春追随者的身影,陕西戏曲广播知名主持人杨瑶,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电波里被西北戏迷们喜爱的“瑶瑶娃”,也是这些年来,秦腔艺术在古城传承发展的旁观者、参与者、传播者、思考者代表。

人生三十多年,秦腔对于年轻的杨瑶而言,不仅从爱好变成职业,更已成为与他生命共融的血液,而在这条对古老艺术的“追爱”之路上,杨瑶也决心为秦腔写一本书。经过多年写作与审定,1月19日,由杨瑶撰写的《遇见秦腔——陕西戏曲探微》正式问世,其首发式在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演播厅举行。

“把有戏的人、有戏的事分享给更多人”

1992年出生于西安市蓝田县的杨瑶,母亲曾是村里剧团的秦腔演员,家庭的熏陶、乡间戏台的滋养,让秦腔成为他成长记忆的主线。

2014年从中南民族大学毕业后,杨瑶先后就职于西安秦腔剧院、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戏曲广播频道,持续对秦腔的宣传工作,让他对秦腔的了解不断深入,“可以说这些年,我始终行走在戏里戏外,不曾离开。”杨瑶感慨。

从工作那一天起,“为秦腔写一本书”的念头,就在杨瑶心中扎下了根,“和幼时在台下单纯看戏不同,这些年与秦腔的接触中,我更多的是感悟、记录和思考。”杨瑶说。

在他看来,秦腔激荡千古史,秦腔艺术自身的发展又何尝不是一部艰难而又曲折的千古史:峥嵘岁月里,易俗社人为了抗日,毅然远行北平;三意社曾历经分社风波,后再创辉煌;尚友社“集义”办社,风雨兼程……

因制作广播专题节目,这些年,杨瑶还深度采访过余巧云、肖玉玲、全巧民、郝彩凤、雷开元、马蓝鱼、马友仙、张咏华、郭葆华、李买刚等老一辈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以及大量中青年秦腔艺术家。“老一辈对秦腔艺术发自内心的挚爱、对晚辈们的忠告让我难忘;中年一辈秦腔人,在争议中成长,亦是在争议中坚守;秦腔新生代力量的成长备受关注,也让他们身上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更让杨瑶坚定将秦腔记录于笔下的,还有深深扎在民间的秦腔之“根”——这些年做节目时,杨瑶最爱的环节便是和听众互动。用他的话说,热线里上至88岁下至5岁的戏迷,是自己的“精神源泉”,“秦腔于万千戏迷而言,是陪伴,是寄托,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我越来越意识到,民间之韵是秦腔得以源远流长的根基。”

杨瑶觉得,在与秦腔的密切互动中,如果让自己与戏的故事在言语间流走未免太过可惜,“所以我在几年前开始动笔,希望把有戏的人、有戏的事分享给更多人,也做好自己对挚爱的秦腔艺术在当下发展的一种记录。”

用24万字“说史、访人、品戏、赏艺”

对秦腔历史的挖掘、对老中青艺术家们的采访、对当下剧目的记录、对百名秦腔演员唱腔集锦的赏析……几年间,杨瑶不知不觉写下了24万字,记录下自己所感,也记录下秦腔这个古老艺术在那一瞬间的印记。

这些,最终都汇集在了他的《遇见秦腔——陕西戏曲探微》一书中。

翻开《遇见秦腔——陕西戏曲探微》,通篇文字凝练、文笔流畅,该书分为“说史”“访人”“品戏”“赏艺”四部分,收录了杨瑶担任戏曲节目主持人十年来撰写的各类戏曲文章。

其中,有对秦腔历史的探寻和再现;有对秦腔大师的专访和评述;有对经典剧目的细腻解读,更有对秦腔传承与发展的深刻思考。

“这本书没有学者的学术著作那么权威、厚重,但它代表了一名普通当代青年,怀揣的对秦腔的满腔热爱。”杨瑶说,“秦腔是大剧种,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更愿意把这本书看作自己写作的起点,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好地讲述秦腔故事,做好秦腔艺术的传播者。”

希望更多年轻身影加入秦腔艺术传播

《遇见秦腔——陕西戏曲探微》的首发式,引来大量戏剧业内专家的关注。著名戏剧家、文学家陈彦为它题写书名,知名文艺评论家杨云峰为它作序。在该书首发式现场,包括张涛、杨升娟等多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以及易俗社副社长陈超武、周至剧团副团长田博等都到场表示祝贺。

“古老的秦腔艺术在当代更好焕发青春,除了艺坛耕耘,需要更多传播者的努力。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关注杨瑶,关注他的作品的原因。”文艺评论家杨云峰说。

在首发式的交流与对话环节,多位戏剧评论家、表演艺术家同样不约而同地表示,互联网时代中,古老秦腔的传播载体、传播的渠道都在发生变化,但听众、观众和粉丝们对秦腔的热爱不会变,也需要更多有专业技能、职业水准、人文情怀与互联网思维的当代传播者勇挑重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