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力余|使民族精神爆发火花——范曾《拜谒聂耳墓》研读
蒋力余|使民族精神爆发火花——范曾《拜谒聂耳墓》研读
《拜谒聂耳墓》是范曾于1984年创作的一首诗,收录于《范曾吟草》等多部诗集中。这首诗通过对聂耳墓园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聂耳作为人民音乐家的丰功伟绩,以及他所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音乐作品对民族精神的激励作用。
(聂耳塑像)
诗歌赏析
环境描写与象征意义
“万壑松风绕翠峦”,这句诗描绘了聂耳墓园的自然环境,松柏苍翠,松风阵阵,象征着聂耳的精神如苍松翠柏般长存于天地之间。聂耳墓位于云南昆明西山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这里松柏森森,绿树丛中长眠着这位人民音乐家。诗人通过景色描写,突出了画作的主体意象,展现了聂耳虽仅活了24个春秋,但其生命却绽放出了绚丽的火花。
艺术创作的时代感
“冰河铁马忆当年”,这句诗形象地描述了聂耳的艺术创作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看到聂耳的塑像,不禁让人想起那个铁蹄蹂躏、烽火连天的时代。聂耳以音乐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用音乐激励全国人民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抵御日本侵略者。他的作品如《开路先锋》《大路歌》《码头工人》《新女性》等,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自卫歌》《告别南洋》《春日谣》《前进歌》等,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革命精神。
丰碑与浩歌
“丰碑渐着苍苔色,一曲浩歌天地间。”这句诗赞美了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伟大意义。聂耳得知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歌词后,主动要求谱曲,以极大的热情彻夜不眠地投入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那充满爱国激情的歌词使他热血沸腾,脑海中闪现出一幅幅画面: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们铸成钢铁长城,与侵略者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往直前……这些画面化成了一个个铿锵有力的音符。经典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本质上是生命的美,民族精神的具象表达,具有天风海雨般的震撼力。
聂耳的艺术贡献
从音乐本体来看,聂耳对中国新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从我国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创作呈现出壮丽瑰奇、时代感强烈的美感特征。如《金蛇狂舞》的欢快明丽,《翠湖春晓》的舒缓幽静,《义勇军进行曲》的悲壮激越,将个性化、诗意化、时代感糅合为一,听来摇人心旌,震人魂魄。聂耳不仅是一位政治上的革命者,而且也是艺术形式的创造者。他在歌曲创作的技法和结构上体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结语
《拜谒聂耳墓》是一首咏怀胜迹之作,通过对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园的景色描写,追思聂耳在极为短暂的人生历程中,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热血才情发之于音乐之中,创作了一首首记录时代风云的音乐史诗,激励中华儿女为独立自由而英勇奋战。作为国歌,无疑是民族之魂的真实写照。聂耳的英年早逝是中华文化的重大损失,但他创造的美永远扣人心弦,他的精神长留于天地之间。
(本文选自《抱冲诗艺研究》,作者系湘潭大学教授、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理事、沈鹏介居书院院聘艺术家、著名文化学者、诗书画美评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