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输血安全:如何防止感染?
手术室输血安全:如何防止感染?
2024年10月,巴西圣保罗州卫生部门正在调查三例疑似通过输血感染登革热的病例。其中一例已确认,患者在接受心脏手术并需要输血后感染登革热,幸运的是病情并不严重,经过临床治疗后康复出院。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输血安全的关注。
输血是现代医学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在手术室中,输血常常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措施。然而,输血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其中最令人担忧的就是感染传播。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医疗机构需要严格执行一系列规范和预防措施。
手术室输血操作规范
手术室输血是一个严谨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以下是输血的主要步骤:
取血流程:医护人员凭取血单到输血科取血,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者信息、血型、配血结果以及血液外观等,确认无误后签字。
输血前准备:取回的血液制剂需由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再次核对,确保信息准确无误。输血时应使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并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输血过程: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和年龄调节输血速度。婴幼儿患者宜采用注射泵输注。输血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保持输液通畅。
输血后处理: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需记录输血情况并签字,将输血记录单放入病历中,空血袋需低温保存24小时。
输血感染的预防措施
尽管输血操作规范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但仍需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
献血者筛选:严格筛选献血者,排除有潜在疾病或近期接受过输血的人员。献血前进行详细的健康评估和实验室检查。
血液制品管理:血液制品从输血科取出后30分钟内必须开始输注,4小时内完成。用于输注的输血器每4小时更换一次,输入不同组交叉配血的血制品时需更换输血器。
无菌操作:整个输血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定期消毒手术器械和环境。
监测与反馈: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对输血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未来展望:新技术提升输血安全性
面对输血感染的风险,医学界正在积极研发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例如,巴西卫生部正在考虑采用一种新的检测方法,用于跟踪登革热及其他黄病毒家族病毒。这种基于分子测试的技术可以检测血液样本中的病毒,包括登革热四种血清型、寨卡病毒、黄热病病毒、西尼罗河病毒和圣路易斯脑炎病毒。
此外,专家建议在献血者筛查中增加黄病毒检测项目,不仅通过临床面谈,还应包括实验室测试。这种综合检测方法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识别病毒携带者,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性。
手术室输血安全是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加强感染预防措施以及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输血风险,确保每位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