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名字的历史演变
洛阳名字的历史演变
洛阳,这座被誉为“十三朝古都”的城市,其地名随着朝代更迭和历史变迁而屡有变化。从夏代的斟鄩到现代的洛阳,每一个名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本文将为您详细梳理洛阳地名的历史演变,展现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历史上洛阳因其位居天下之中,山川形胜甲于天下,成为历代立国建都的首选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洛阳地名也随着朝代更迭和疆土争夺而屡有变化。洛阳的众多名称体现了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
夏代太康为王时,定都斟鄩。斟鄩为地名,是夏朝的核心统治区,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夏邑斟鄩是迄今为止被确定的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奠定了洛阳中国建都年代最早的古都的地位。
商代成汤居西亳,西亳为都城之名,在今洛阳偃师尸乡沟一带。
西周时期,洛阳的名称比较多。就地理区域而言,洛阳有“中国”、“中土”、“土中”、“地中”等名称。1965年,陕西宝鸡贾村塬出土的成于成王初年的“何尊”(青铜酒器)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表明武王把洛阳称为“中国”。
《帝王世纪》称洛阳为“土中”。这些名称都体现了洛阳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阳为西周东都,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称,体现了洛阳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其“周道始城”之意。二者同指一邑,其地在今洛阳涧东瀍西一带。
西周末年,王室势力日益衰微。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丰镐毁于战火,周平王在秦、郑等国的支持下东迁洛邑,居王城,周敬王时,避王子朝之乱,避居翟泉,都成周,晋大夫入周,“城周城”(将翟泉并入成周),直到周赧王徙都西周,再都王城。
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洛河古时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此名既为地理区域名亦为城名,一直沿用。
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
三国时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改“洛”为“雒”。 西晋以洛阳为都,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使洛阳一带成为河洛丘墟。后来成为羯族石勒后赵政权的南都。
南北朝时期,北周宣帝,因洛阳为“五代京邑”,升东京,设六府官,管辖原北齐疆域,称东京六府。
隋初罢东京,隋炀帝“修治洛阳还晋家”,迁都洛阳,初为东京,旋改为东都。
唐初建洛阳宫。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徙居洛阳,升洛阳为“东都”。
武则天建武周政权改东都为“神都”。唐玄宗天宝元年改称东京。
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均以洛阳为都,后汉、后周、北宋、金为陪都。后梁称“西都”,后唐称“雒京”,后晋至北宋称“西京”,金称“中京”。
司马光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地名的历史变迁,是一部洛阳的兴衰史,是中国历史兴衰演变的缩影。
除此之外洛阳的名字还有:洛师、京洛、洛京、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嵩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