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刘禹锡笔下的“宁馨”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刘禹锡笔下的“宁馨”故事

引用
百度
8
来源
1.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03184772153151708.html
2.
https://www.strokeorder.com/chinese/%E9%A6%A8
3.
https://m.cngwzj.com/gushi/TangDai/22562/pz.html
4.
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jianshang/chanshi/54330.html
5.
https://m.koomao.com/wenxue/shiwen/272667.html
6.
https://m.gushiwen.cn/mingju/juv_5086ccc4633a.aspx
7.
https://wap.linuxdiyf.com/cidian/id_340284.html
8.
https://baijiaxing.yw11.com/detail/%E6%98%95%E5%B2%84-bae.html

“宁馨”一词最早出现在晋宋时期,是当时的俗语,意为“如此”或“这样”。《晋书·王衍传》中记载,山涛看到少年王衍时感叹:“何物老妪,生宁馨儿!”这句话后来成为赞美杰出人才的典故。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其《赠日本僧智藏》一诗中,也巧妙地运用了“宁馨”这一词语。诗中写道:“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这里的“宁馨”用来形容学道者中雄猛的人,展现了刘禹锡对智藏和尚的赞美和对当时中国学道者的鞭策。

智藏和尚是一位来自日本的学问僧,大约在大历五年(770年)至建中初(780年)期间来中国学习佛法。他与刘禹锡交往甚密,刘禹锡不仅善诗,而且颇有才能和卓识,参与政治,涉足王叔文集团,被“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钻研禅学,与僧人交情甚厚,蜀僧广宣曾“与刘禹锡最善”。

刘禹锡在诗中写道:“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这句诗点出了智藏来中国道远途艰,展示了僧人万里渡海,以及到中国后遍游山川寻找性灵的历程。传说一和尚常乘木杯渡水,因名杯度。诗人以“浮杯”来描写智藏远涉重洋的艰辛来访。“性灵”即灵性、聪慧的本性。名山大川,清静幽深,正是陶冶性情,修身练性所在。流连于神界、人间、物质、精神之间,在对自然的直觉观照中使 “我”和 “自然”融为一体、混沌一片,适应性灵,参悟禅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森林水鸟,佛即我心,我心即佛。诗人将 “浮杯” 与 “性灵” 置入 “万里沧溟”、“遍礼名山” 的既汹涌壮阔又灵秀缥缈的境界中,给智藏这位高人的访唐和参禅凭添了几分超凡脱俗的氛围。

“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这两句诗通过对具体场景的描写,刻画出智藏和尚精深的佛法和神逸的心态。降龙即降伏神龙而入钵中,《高僧传·涉公传》载“僧涉能以密咒咒下神龙”。鹤在古人心目中被认为是仙禽,曾有放鹤田野的传说。透过 “深夜降龙”、“放鹤野田” 等具体场景的描写,刻画出高僧智藏精深的佛法和神逸的心态。而“潭水黑”、“野田青”这两笔具象逼真的描写,更把读者带入画面,使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似亲见神龙随着大师的咒语潜入深潭,跟随着被释放的仙鹤,摆脱了束缚,冲进初秋的田野,“顿了本心清净”,在潜虬幽姿、飞鸿远音、园柳鸣禽中体验澹泊无为、遁世远隐的玄思,从云日辉映、空水澄鲜中体验陶冶性情、颐养天年的乐趣,给人一种虚明澄静的喜悦。

“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这两句诗进一步深化了智藏的形象,展示了他深厚的佛学造诣。“身无彼我”即无我相、无人相,忘怀彼我。物我本无区别,区别只在于人的观念—— “本心”之中。只要 “物我两忘”,彼岸、此岸、故土、大唐这些空间概念就全被打破、不存在了,故土与他乡已没有区别,自然也就不会再去怀恋故土。“真如”即真实如常不变的至理。人的“本心”就是“真如”,只要顿悟本心,就可以打破“事法界”的障碍、“理法界”的束缚,立时成佛。人们诵经,不也就是为了成佛吗? 既然已心会真如,成了佛,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去读经了。

从另一层意思讲,佛教认为一切文字、语言都不代表,也不可能表述真正的佛法。读经对人的解脱不见得有什么用,应以直觉观照、沉思默想来参禅、顿悟。诗人在此称颂智藏已达到了物我两忘、本心清静的高深境界,自然引出最后一联。

“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这里的“宁馨”即如此。诗人感叹智藏忘我勤奋,有几人能如此法力高深,同时也是对中国学道者的鞭策。智藏“学得中州语”,而且超过唐代一般学者,青出于蓝。不枉他 “浮杯万里”,历经惊涛骇浪,“遍礼名山”,踏过艰难崎岖的坎坷!

对比其他文学作品中“宁馨”的用法,可以看出刘禹锡在使用这一词语时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例如,宋代苏轼在《平山堂次王居卿祠部韵》中写道:“六朝兴废馀丘壠,空使奸雄笑宁馨。”这里的“宁馨”带有讽刺意味,形容那些曾雄霸一时的权贵。而元代曹之谦在《白菊》一诗中则用“宁馨”来形容白菊的独特韵味:“数枝的皪照秋清,何物为花乃宁馨。”

清代吴廷桢在《试儿行为天标令子赋》中写道:“几人有儿得宁馨,万金之产良非诬。”这里的“宁馨”被用来形容儿子的优秀。这些用法都体现了“宁馨”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学作品中的丰富内涵。

通过刘禹锡的《赠日本僧智藏》,我们可以看到“宁馨”这一词语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俗语,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正如《容斋四笔·宁馨阿堵》、《滹南遗老集·谬误杂辩》和《晋宋书故·宁馨》等著作所探讨的那样,“宁馨”一词在古代文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