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安全大揭秘:你真的了解吗?
免密支付安全大揭秘:你真的了解吗?
免密支付到底安不安全?
最近,一位60岁大妈捡到他人手机后,通过免密支付功能消费了5100多元,这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免密支付安全性的关注。免密支付虽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隐藏着不小的风险。本文将深入探讨免密支付背后的安全隐患,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你的资金安全。
免密支付的原理是什么?
以支付宝最新推出的“碰一下”功能为例,其技术原理是基于NFC(近场通信)技术。当用户将手机靠近商家的收款设备时,手机会通过NFC芯片与设备进行信息交换,完成支付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用户先解锁手机,然后确认支付,才能完成交易。因此,从技术层面来说,免密支付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免密支付存在哪些安全隐患?
尽管技术上安全,但免密支付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风险:
恶意开通风险:有用户反映,在使用某些服务时,平台会默认开通免密支付功能,且提示信息不明显,导致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
盗刷风险:如果手机丢失或被他人获取,即使需要解锁才能支付,但对于熟悉你手机使用习惯的人来说,仍有可能造成财产损失。
自动续费陷阱:许多平台会将免密支付与自动续费绑定,用户在开通时可能没有注意到,导致后续被自动扣款。
诱导消费:一些平台利用免密支付的便捷性,通过低价诱惑用户开通会员或购买服务,之后却大幅提高续费价格。
如何安全使用免密支付?
定期检查支付设置:建议用户定期检查微信、支付宝等平台的免密支付设置,取消不必要的免密支付服务。
设置合理限额:在开通免密支付时,可以设置单笔和单日交易限额,避免大额损失。
开启双重验证:为支付宝、微信等账户开启指纹或面部识别等双重验证功能,增加账户安全性。
注意隐私保护:不要轻易将手机交给他人操作,特别是在输入密码或进行支付时。
关注交易记录:定期查看账户交易记录,一旦发现异常交易立即处理。
法律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商家在没有明确告知并获得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默认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也对自动续费等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经营者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
免密支付虽然方便,但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作为用户,我们需要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要提高警惕,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同时,相关部门和平台也应该加强监管,完善制度,确保免密支付在安全的轨道上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