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草海:从生态修复到文旅融合的绿色蝶变
泸沽湖草海:从生态修复到文旅融合的绿色蝶变
在川滇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一颗“高原明珠”熠熠生辉。这便是被誉为“神仙居住的地方”的泸沽湖,而湖畔那片神秘的草海,更是让这颗明珠平添了几分灵动与秀美。
草海是泸沽湖湖水外流的唯一通道,这片湿地不仅是众多水鸟的栖息地,更承载着独特的摩梭文化。然而,这片美丽的湿地曾经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水草过度生长、上游污染物流入,让草海的自净能力受到严重威胁。幸运的是,一场生态保护的攻坚战正在这里打响。
2023年9月,云南省和四川省相继通过《泸沽湖保护条例》,并于同年12月1日起同步施行。这一法规的出台,为泸沽湖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条例实施以来,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相继启动。盐源县投入2100多万元,对大草海进行大规模治理,修复面积达5.2万多平方米。在草海深处,工人们驾驶着专业设备,对过度生长的水草进行切割清除。最深清理达80厘米,确保水草不会因过度生长而影响水质。
水质的改善是最直观的成效。经过治理,草海中部区域水质已达到Ⅱ类标准,出湖口水质总体达到Ⅲ类。这背后,是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在泸沽湖周边,15个污水收集管网项目相继建成,实现了对7个村(社区)所有农户和经营户的全覆盖。每天,80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能力确保了“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泸沽湖”。同时,临湖5000亩耕地全面实现农药化肥减量,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
然而,生态保护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地还积极探索生态养殖等新模式。在草海深处,即将引入的十头水牛将成为这片湿地的新居民。通过生态养殖,不仅能够提升草海的自净能力,还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如何让这颗“高原明珠”焕发新的生机?当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文旅融合。在泸沽湖畔的达祖古村落,一项总投资5.5亿元的文旅提升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项目包括古村风貌改造、环村道路建设、民宿改造提升等,旨在保护古村落风貌和摩梭文化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以前大家都是人畜混居,也不注意环境保护,污水随意排放。通过对《条例》等法律和政策的宣传,大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舍垮村党总支书记李比玛扎石的话道出了当地居民观念的转变。如今,村民们不仅自觉保护环境,还积极投身于文旅产业的发展。在舍垮村,4500亩高原苹果和高原牛奶草莓产业已初具规模,通过电商、线下销售等方式,逐步走上了农文旅共融发展之路。
从“高原明珠”到“生态样本”,泸沽湖草海的变迁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在这里,每一滴清水、每一片绿地都凝聚着保护者的汗水与智慧。未来,随着更多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和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这颗“高原明珠”必将更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