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雕琢的千年建水古城
时光雕琢的千年建水古城
建水古城,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从南诏时期的惠历城到今天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古城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本文将带你走进这座时光雕琢的古城,领略其独特魅力。
建水溯名
25日,下午时分,走进慕名已久的建水古城,古称步头,亦名巴甸。据介绍,南诏时(唐元和年,约810年前后)筑惠历城。惠历,为古彝语,是大海的意思,汉译为建水。
元设建水州,属临安路。明仍称建水州,改路为府,府治迁建水。清乾隆年,改建水州为县。民国元年,改建水为临安,次年复称建水县。
古城兴盛
建水古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的土城,明洪武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东门朝阳楼,虽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迄今已逾637年,仍巍然屹立。
建水古城,历经12个世纪的修葺,现存有各种古建筑50多座,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已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儒学渊源
建水古城,元始建庙学。明洪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置建水洲儒学。清先后建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世有“临半榜”之称,即凡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的就占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在全国亦不多见。建水素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誉。
风韵犹存
建水古城,存续逾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汉、儒文化与边地文化的长期融合和发展,遂成独树一帜的地标存续。
岁月沧海,似乎格外垂青着建水。历经千年洗礼,古城依然古色古香,生活在城中的人们,依旧是从容生活,树下闲聊,把玩紫陶,吃烧豆腐,慢慢悠悠,有一种任风卷云舒,享乐在此的悠闲。
临安辨名
走进建水,触目皆见临安,甚是诧异、与宋之临安有何渊源?而汇集导游和朋友之传说,大致有两解,谨录:
一说,元朝兴,挥师南下,南宋崩析,官宦富人则随皇室溃逃,至建水而稍得喘息,安营扎寨,以图存续,而易名临安,谓不忘故土,矢志复兴也。
一说,铁木真挥师南下,至建水击溃南宋残余,遂圈安南宋遗老于此,并易名临安,谓南宋亡也,长个记性吧。
不管志在复兴,还是意在羞辱,似乎皆与元朝之兴替有关。唯长叹:当自强,才能不息。
建水话井
建水话井,就是“古”。有元初开凿今仍用的东井。有建于明洪武年,志书称“供全城之饮”的西门大板井,又名溥博泉,则是建水乃至云南最富盛名的井。井栏由六块石板镶嵌而成,井口直径逾3米。井栏上的绳索印痕,也已深陷多寸。
建水的井,很出名,数目众多,造型独特,五花八门。有人曾用一副对联描述建水的六大名井:“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
内城文化街
建水古城,今专设内城历史文化街区、包括临安古城城墙及古城西门外金银街区域,面积共计76.36公顷。从唐朝惠历城至今21世纪,历经千年承继,还保留着传统街巷肌理格局。
内城部分,为近似矩形的不规则城池。东西城门,在一条中轴上,但南北城门则相对有错落。街区道路,为不规则方格网状道路,亲切宜人。
内城多古迹
古城内,现存文物古迹众多,建筑形式亦风格多样,既有官式建筑,也有民居建筑,保留着传统礼制空间和格局。现遗存的有临安府衙、学政考棚、指林寺、玉皇阁、城隍庙、崇正书院等重要建筑,映证了建水古城的历史地位,滇南政治中心的设治和汉文化的教化。
还留存着以朱家花园为代表的许多古民居和古井、古塔、石刻、砖木雕饰、古树等一大批有价值的构筑物,营建着古城街区的特色风貌。
临安路老街
游建水士城游建水古城,当走东西向的临安路老街,也是建水古城的核心区域,大块青石铺街,道路开阔,十分宽敞。青石板滑溜发亮,浸润着历史的浓浓包浆。而街道两旁,更是楼宇比肩,皆古朴大气,凡雕梁画栋,比比皆是,飞檐斗拱,亦唾手可得。就连偶见于外壁上的涂鸦,也呈极富意趣的国风写意。
街两侧,店面林立,有开间,有井深,一扫传统古镇的局促狭窄,却自有那份边陲古城的书香味,很有味道。
登朝阳楼
建水古城的标志,是东门朝阳楼。它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巍然屹立。其形制犹如北京天安门,可比北京天安门早建成28年,且多一层,遂有小天安门之称。这一方厚重的历史地标,雄踞滇南,尤存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堪称风景这边独好。
走临安路,直抵城门,朝阳楼巍然耸立。由西而望,城楼悬“飞霞流云”匾,可谓龙飞凤舞。待穿越城门,回首西望,朝阳楼,气势恢宏,看城头“雄镇东南”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气势磅礴。欲上城楼,门票20元,65以上半价,既来之则上之。
登上城楼,凭高处,建水古城,举目之间,皆赫然也。城楼之上,有二、三层,是建水的历史图片陈列,史实详尽,洋洋洒洒,颇多看点,然时不我待也,鸣金在即,悻悻而下,谓初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