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纪录片《东风五号传奇》:中国第一代洲际导弹研制历程回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纪录片《东风五号传奇》:中国第一代洲际导弹研制历程回顾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644921

东风五号是中国第一代洲际弹道导弹,其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具备了洲际核打击能力。近日,CCTV-4《国家记忆》播出了5集纪录片《东风五号传奇》,全景式回顾了这款战略武器的研制历程。

第一集:潜心铸长剑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军备竞赛不断加剧。自1957年相继完成洲际导弹飞行试验后,仅数年时间,两国就生产囤积了数百枚洲际导弹。

面对超级大国的核讹诈,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自力更生,奋起直追,于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不过,虽然拥有自己的核武器,但是射程所限,无法进行核反击。加快导弹事业发展,特别是洲际导弹的研制,已刻不容缓。

1965年3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11次会议,批准了七机部提交的、由屠守锷等人参与制订的1965年至1972年《地地导弹发展规划》。按照这一计划,中国将在八年时间内研制出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这就是著名的“八年四弹”规划。

第二集:绝密向阳红

位于天津的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是中国海洋领域的国家级专业档案馆,收藏了大量海洋历史档案资料。在众多馆藏中,一份珍贵的胶片档案记录着一项重大而神秘的国家行动。

20世纪70年代,随着洲际导弹研制步伐的加快,寻找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落区的工作被提上日程。洲际导弹通常是指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的远程弹道导弹,在如此长的距离进行全程飞行试验,中国的领土范围无法满足试验要求,浩瀚辽阔的海洋便成为了唯一选择。

然而,在大洋深处寻找一片海上靶场绝非易事,从国际局势到气候海况,各种因素都要考虑在内。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远洋调查的协助。

眼见试验日期临近,尽快组建一支专业思想过硬的远洋科考队,已是迫在眉睫。除了报到时间、地点,其余细节一律不知,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自己将要参与的必定是件大事。许多人直到多年以后,才逐渐知晓这项国家行动。

要在海上找靶场,还需要有大型的船只。“长宁号”货轮是当时交通部下属运输公司中船龄最短、性能最优的船舶之一。1970年5月,经批准由广州造船厂进行改装,历时两年半完成,命名为“向阳红五号”。

第三集:海上千里眼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各项特殊弹道飞行试验及海上靶场选定工作的陆续展开,研制建造远洋测量船成为另一项工作重点。作为洲际导弹飞行中的“千里眼”与“风筝线”,测量船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导弹试验的跟踪测量任务。

1975年4月,在总设计师许先彦院士的带领下,耗时六年论证设计的测量船总体方案终于通过审查,工程开始进入紧张的建造阶段。

第四集:决胜青山头

1979年盛夏的一天,负责“东风五号”试验组织计划工作的上官世盘,突然接到上级首长下达的一项任务。为确保试验成功,“东风五号”全程飞行试验采取“备二打二”的方案。也就是说,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上官世盘和战友们要将4枚导弹的发射工作全部准备到位,并把其中两枚导弹在一周之内按时打出。而这一切都要在发射场内进行。

第五集:飞向太平洋

1980年4月底,吕蕴兴、刘志友和战友们集结于吴淞口,他们即将远赴大洋,完成中国首次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的海上跟踪测量任务。这是人民海军自建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远洋。

如此规模的舰船编队浩荡远洋,很快引起周边国家和西方大国的极度关注。为了尽快穿越第一岛链,整支编队提前关闭了全部通信设备,保持无线电静默。可即便如此,编队刚驶出宫古海峡,还是被外国军舰和侦察机盯上了。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试验。这一爆炸性的消息让正在太平洋乘风破浪的舰船编队,顿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东风五号传奇》以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中国在导弹研制方面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优秀纪录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