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小鼓包自查攻略:别再瞎担心啦!
耳后小鼓包自查攻略:别再瞎担心啦!
你是否曾无意间摸到耳朵后面有个小鼓包?别慌张,我们来教你如何轻松自查。耳后的疙瘩可能是淋巴结肿大、表皮样囊肿或火疖子。通过按压疼痛与否、形状硬度等特征,你可以初步判断其性质。如果按压会痛,手感偏软,还可以推动,大概率是附近炎症引起的;若不痛且硬,则需警惕肿瘤可能性。记得保持冷静,及时就医,避免过度焦虑哦!
淋巴结肿大:身体的"信号塔"
淋巴结肿大,听起来很吓人,它在传闻中经常跟重病挂钩。但先别急着担心,咱们来认识一下"淋巴结肿大"的真面目。
淋巴结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检查站",是免疫系统的情报中心。我们全身总共有500~600个淋巴结,耳朵后面就藏着不少。无数的免疫细胞在淋巴结里面穿梭着,一旦发现附近有病原体、过敏原或可疑的细胞,就会迅速聚集、动员。
也就是说,需要"免疫细胞干活"的毛病都可能会导致淋巴结肿大,包括但不限于过敏、发炎、感染以及肿瘤,轻症是大多数,重症反而是少数。
具体到耳后的淋巴结肿大,大多数情况是周围有些炎症,比如中耳炎、牙龈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淋巴结肿大,是哪种淋巴结肿大?以及分别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咱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摸看疼不疼。
如果有压痛,很可能说明有些感染。根据病原体和感染程度不同,疼痛感也会有差异。另外,这种淋巴结肿大通常摸起来手感偏软韧,有点像摸鼻头的感觉,大小接近蚕豆或葡萄。
这时就要想想看,自己是不是哪儿不舒服。比如,耳朵疼、发炎了,就去治耳朵;牙疼、牙花子肿了,就去治牙,注意口腔卫生。
但有一种情况要格外注意,可能是身体的"求救信号":
- 按压时没有痛感;
- 形状很不规则;
- 很硬很结实,牢牢地扒在原地,无法推动;
- 随着时间越长越大,逐渐融合。
淋巴结有以上表现一定要警惕,要是还有发热、盗汗、体重下降、不寻常的皮肤瘀斑瘀点等症状,须考虑肿瘤的可能性,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表皮样囊肿:皮肤的"小捣蛋"
耳朵后面的小疙瘩还有一种常见情况,就是"表皮样囊肿"。它一般不痛不痒的,形状圆润,推动时滑滑的,还有点弹性,中间经常能看到一个黑色的凹点。
这其实是一种皮肤良性肿瘤,俗称"粉瘤"。很多时候原因都不太明确,可能是因为遗传、毛囊异常,也可能是穿透性创伤(比如打耳洞),让表皮组织出现在了它本不该存在的皮肤深层。
正如大家所见,这种小疙瘩内容物极其丰富,里面充满了去世的角质细胞和陈年分泌物,臭臭的像奶酪,让人小手蠢蠢欲动,想要把它挤爆。
但我劝你——
小的、简单的、长期没有变化的表皮样囊肿通常不需要治疗,它几乎不刷存在感也不会癌变,可以和你相安无事、岁月静好,部分可能还会自然消退。
但是如果你反复抓挠挤压,它也可能"反抗"而继发感染,并出现疼痛、红肿、化脓等,让你吃点苦头。
这个时候,往往就得出门右转皮肤科了,需要先吃药控制感染,然后看看要不要做个小手术把它整个摘掉。
总结一下,对于表皮样囊肿:
- 小的、常年没变化没症状的,不用处理,管住手不要抠,保持观察就好;
- 大的,持续生长,反复感染,对自己造成困扰的,找皮肤科医生帮你搞定这个"捣蛋鬼"。
疖:皮肤的"小火山"
疖这个小家伙可不那么友好,它就像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小火山",俗称火疖子。这是一种毛囊深部和周围的化脓性炎症,通常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有可能是卫生习惯不良引起的,也可能趁着皮肤屏障受损或免疫力低下时趁虚而入。
它的特点,一个字:痛!四个字:红肿热痛!
一开始,你可能只是感到耳后有点疼痛,然后慢慢的,它会变成一个红、肿、痛的小硬结,并且越长越大,几天后中心处会出现黄白色的脓栓。
有些人的小手是不是又开始痒痒了?但这次我更要劝你——千万不要随意挤压它!否则,这座"小火山"可能会爆发出更多的问题。可能会导致细菌感染扩散,让更多毛囊遭受侵袭,不仅容易留下疤痕,还可能会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甚至让细菌入血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的案例并不少见。
那该怎么处理呢?
情况一:
如果疖比较小,症状不严重,可以用干净的热毛巾热敷一下,每隔几小时一次,每次10~15分钟,促进它快速成熟、破溃,让脓液流出。
等脓液流出后,疼痛等症状就会减轻很多,后面也会慢慢愈合,但需要数周时间,期间不要用手摸它、挤它。也可以在患处涂一些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注意,触碰疖子后务必洗手。
情况二:
如果疖面积不断增大、数量增加,有脓肿形成,或有发热、寒战症状,需要马上就诊。医生会根据情况,用药物治疗、光照治疗或手术切开引流处理,帮助疖子"灭火",防止情况变严重。
看到这里,有没有搞清楚自己耳后的小疙瘩是哪一种?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3种情况以外,也有囊肿性痤疮、瘢痕等可能性。后者有明确的外伤史,前者一般出现在"痘皮"身上,相当于脓头痘痘长在了耳朵后面,还经常反复出现。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请记住三个字: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